一念随喜就能积累无量功德
十方世界一切众生。现在修行施戒心慧。我今皆悉深生随喜。由作如是随喜福故。必当获得尊重殊胜无上无等最妙之果。如是过去未来一切众生。所有善根皆悉随喜。又于现在初行菩萨发菩提心所有功德。过百大劫行菩萨行有大功德获无生忍。至不退转一生补处。如是一切功德之蕴。皆悉至心随喜赞叹。过去未来一切菩萨。所有功德随喜赞叹亦复如是。复于现在十方世界。一切诸佛应正遍知证妙菩提。为度无边诸众生故。转无上法轮。行无碍法施。击法鼓吹法螺。建法幢。雨法雨。哀愍劝化一切众生。咸令信受。皆蒙法施。悉得充足无尽安乐。又复所有菩萨声闻独觉功德积集善根。若有众生。未具如是诸功德者。悉令具足。我皆随喜。如是过去未来诸佛菩萨声闻独觉所有功德。亦皆至心随喜赞叹。
《金光明最胜王经》
对过去、现在、未来诸佛菩萨所有的功德悉皆随喜。
讲到三世诸佛,大家要知道,这包括五类有情:六道众生、声闻、缘觉、如来和菩萨,也就是“十方一切诸众生,二乘有学及无学,一切如来与菩萨,所有功德皆随喜”。
五类有情“所有功德”具体来讲包括一切六道众生布施、持戒、忍辱、禅定等的功德,一切声闻缘觉次第修行、证果的功德,一切如来从初发心到修十波罗蜜多、证入十地直至成佛的功德,一切菩萨从初发心到十地之间的功德。
这种随喜横遍竖穷,平等广大,没有局限,没有取舍的偏执,是我们应该学习的随喜方式。
现在的人嫉妒心重,整个社会环境也鼓励攀比、竞争,几岁的小朋友就知道自赞毁他,然而嫉妒所消耗的能量远远超过随喜,强烈的嫉妒心带给人压力和不安,精神总是处于过度用力的状态,这样活着很累,少有安宁、快乐的时候。
人们想追求幸福,但却不知道怎样才能幸福,做出的很多事实际上都是在无谓地消耗自己的善根和精力。
一方面,直接造成现在的生活质量不高,因为心态不好,外在的物质条件再好也鲜有安乐可言;另一方面,身口意造作的恶业使整个生命的相续呈下堕的趋势。
《楞严经》等经典中详细讲到何种身心行为导致何种生命形态,我们对比一下自己平常所为,就该知道自己在六道中是在往上走还是往下走。
如果不借助佛的愿力和慈悲,很明显绝大多数众生的身语意业都是下堕。我们学佛就是学习改变自己无始以来最为习惯的那些思想和行为模式。
为什么要改变呢?因为正是这些想法和行为使我们困于轮回,持续感受苦恼。若没有佛陀开示,我们颠倒轮转而不自知,苦而不明白其原因。
佛经中有很多都是讲佛菩萨从初发心到证果之间旷世精勤修行的功德的。我们不要把这些内容当作一般的传奇故事匆匆看过,不要觉得佛菩萨发愿也好,苦行也好,跟自己都没有太大关系,又不能解决眼前的问题。
凡事只关注自己,只关注眼前,总是以这样的心去看待事物,去做事,生活的路会越走越窄,心越来越枯涩。
读一读佛菩萨的事迹,看到他们的心量是多么开阔广大,我们会明白为什么自己的福报会这样小。
如果能心怀欣乐地去了解佛菩萨曾发下怎样的大愿,是怎样修行的,成就了怎样的功德事业,心里因此而充满了欢喜和感动,这样的随喜能帮助显发我们内在的佛性。
随喜功德还包括随喜一切声闻缘觉的功德。这一点自认为学大乘的人要特别注意。
虽然声缘乘在发心和究竟见地上存在局限,但声缘乘修行人在解脱之路上所行一切善法功德是值得随喜赞叹的。发出离心,少欲知足,勤修戒定慧,直至伏断生死根源。
不要一说自己是学大乘的,就瞧不起声缘乘,不知天高地厚,仿佛声缘乘学的不是佛法。或者不敢随喜二乘的功德,害怕一随喜自己也就成了“自私自利的小根小器”。其实不用担心,对于初学者,大小乘的区别不在别的,只在发心。
阿底峡尊者说,“大小乘以发心别”,正是为了遣除初学者心中的疑惑。只要发心正,发的是菩提心,就没有偏离大乘,缘的就是无上正等觉的佛果。
释迦牟尼佛为接引不同根机而宣演八万四千法门,有情随学任何一个法门所付出的努力、积累的功德,都值得随喜赞叹。二乘圣者部分或全部断除了烦恼,具大功德,堪为众生福田。
我们常常说“随喜三世诸佛的功德”,又说“愿一切众生悉皆成佛”,然而落实到行动中,却总是忘记众生将来都是要成佛的,或者说众生即是未来佛,所以随喜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观音菩萨、文殊菩萨等佛菩萨的功德,似乎比较容易做到,很少有人会嫉妒佛菩萨的,而随喜六道众生布施、持戒等功德却比较难。
别人做得比自己好,比自己精进,比自己慷慨大方,理解佛法比自己深入,就会觉得不舒服,即使表面上不表现出来,心里也会想,“其实他也没什么了不起,根本没那么好”。
这样做实在很不聪明,你的嫉妒损害不到别人,只会损害自己的善根,而如果真心实意随喜的话,你本来可以得到对方的功德。随喜一种善能显发自心同类的善根。
佛法的善巧方便使积累资粮变得多么容易,只要一念随喜就能积累无量功德。
普贤菩萨有十个修行大愿,其中一个叫“随喜功德”。修行随喜功德,与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等有著同样的重要功德,我们随喜赞歎他人的成就好事,如同礼拜、念佛、诵经一样,都是了不起的修行功课。
什么是随喜?别人出钱作公益,我多少帮一点忙;别人作了好事,我乐见其成;别人有成就,不起嫉妒的心,随口说些赞歎的好话;别人失意,不幸灾乐祸,随口说些鼓励的话。
随口说些好话,随手做些好事,随心帮助他人,都是随喜。随喜有什么功德呢?
一 如香遍满堂室
一个人靠化妆、洒香水得来的香气,仅是短暂的、局限的。我们经常养成随喜他人,所散发出来芬芳气质,就会充塞著所处的空间,让你周遭的人都能闻到,亦如你赞美别人地赞美你、欢喜你。
二 如炬普照十方
愿意赞美别人、随喜别人,喜欢显扬他人的善美,你的人格道德就会像光亮的火炬。
肯随喜他人者,不障碍不为难他人的成就,不讽刺不打击他人的努力,这样的人格是世间的榜样,就如同太阳的光亮普照世间。
三 如种一能收百
随喜他人,就像打回力球,你随喜他人多少功德,就有多少人回头来赞美你、随喜你的功德。就如同我们在山谷中大喊“你好”,四面八方都回声对你喊“你好”。
因此,愿意随喜他人功德者,所获得的善性循环,就如同种一而收百。
四 如月映现千江
天上的月亮虽只一个,但在地上只要有水之处,不管是江、海、河、湖、溪、井,甚至仅是小小的盆、碗、杯盏,月亮都会映现在其中。
我们肯随喜他人,清净品格的映现也如同这清凉月,随处映现,就如千江有水千江月。
万法一体,人我同源,经云:“自作十善,教他作十善,随喜行十善者,赞叹十善法,共成四十种善。”
愚者只知自作,缺同情心,故不教他,亦不随喜,何况赞叹。
智者自作又教人作,有自行、化他两种功德,再来随喜他人一毫之善,则内除嫉妒,又有他人功德在自己心内,更能赞叹善法,则成弘法大师矣。
随喜的功德是非常大的。《法华经》“随喜功德品”说:“如来灭后,若有人因听经而发菩提心,随缘、随处、随力为人演说。听闻者,又辗转为人演说,此人所得功德,大过于以一切资具布施四百万亿阿僧祇世界的六道众生,又使他们修道证果的功德。”
在《证道歌》中,宗喀巴大师解释道,随喜是最好的善行,下一点点功夫就能够积集大功德。
为什么随喜功德有这么大呢?因为,一个人闻法而发欢喜心,是一个人的功德。
由于他的发心,随缘、随处、随喜地为人演说;这些听闻者,又继续辗转不断地对与他们有缘的人演说,令闻者皆发菩提心,信乐佛道。
因为众生无尽,随喜发心的愿行亦无穷尽,所以这分随喜的功德就如一灯传千灯,灯灯相传,光光相照,永远不会断绝。
随喜是清净的修行法门,没有涉及八世俗法之虞,因为积集随喜功德,不需要做任何特别的外在活动,纯粹牵涉到内心活动而已。
没有人看得见我们在随喜,因为那仅仅是意乐。随喜是不为人知的修行,所以容易成为清净的修行。
日用之间,举凡身、口、意三业,皆可修随喜功德,如见闻他人行一切善法,则以身效法,或布施掌声鼓励;口说爱语予以赞叹;心生欢喜,无有嫉妒。
时时以身、口、意三业广修随喜功德,不仅去除悭贪、吝啬、嫉妒之心,获得胜善功德,更能使心量广大,无我相、无人相,进而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例如见他人出家,心生欢喜,就有出家功德;见他人放生,心生随喜,就有放生功德;见他人说法,自己未有因缘说法,但心生欢喜,就有说法功德;见他人坐禅,不必自坐,心但生欢喜,就有坐禅功德。
如是自作有限,随喜无穷,自己出家只有一次,随喜他人出家功德,则有百千万次,所以功德自造也好,他人作也好,皆可流入我心,我心有他人功德,无嫉妒念,何等喜乐,何等坦荡荡。
儿子中状元,父母生大欢喜,父子同体也;学生中状元,老师生欢喜,从我教出也,何异自中。
因此,欲建立别人功德在自己心田内,应生随喜,否则不喜,或生嫉妒,有嫉贤妒能之念,自己永绝贤能之路,悲夫!
无始劫来嫉妒之贼,潜伏八识田中,或时起作,自害害人,今日诵普贤大愿王,一扫清光!
譬如有人敬顺师长、慈化弟幼、待人和善、处事认真,乃至于读诵经典、宣说正法、布施供养、持戒严谨、精进用功等,便点头赞许、合掌恭敬、欢喜赞叹,进而向他学习,这些都是“随喜功德”。
随喜是对治凡夫很重的一个烦恼——嫉妒。嫉妒心是与生俱来的。你看婴儿几个月大,或是一岁大的,给他吃糖的时候,别人多拿一点,他心中的嫉妒就自然表现出来!
嫉妒心对于修学是很大的障碍,所以普贤菩萨特别提出这一愿,教我们要修“随喜功德”。不但不嫉妒人,更进一步知道别人的好处,就是自己的好处,一定要成人之美。
随喜,不单是看到别人的善行、善事,能够生欢喜心,还要尽心尽力促成他、帮助他,这就是儒家讲的“成人之美,成人之善”。
如果我们自己能力不够,无法帮忙,我们有个欢喜心赞叹,那也是随喜功德。
随喜的时候,不仅是不嫉妒,还要发心成就,并且尽心尽力帮人,才是真正随喜;自己有力量但是不肯尽力帮忙,或是单单不嫉妒,仍然不是真正的随喜。
要知道成就他人,就是成就自己。能欢喜容忍别人超过自己,那随喜的功德就殊胜了。
愿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