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笔记精选杂货铺一生读书计划 1000本书读书计划 书评 书单 书摘

读书|努力成为阅读中的“老司机”

2017-10-08  本文已影响1835人  戴你读书

全文约5700字,阅读时长约14分钟。

《快速阅读术》封面

焦虑,应该是这个时代年轻人成长过程中出镜率最高的一个词了吧。也许你会说是“迷茫”--对未来的迷茫,但这种迷茫其实也是建立在对当下的不满意,对今后的焦虑基础之上。我们希望汲取更多更好的知识来不断成长,最重要的是,要快!我们都在不断地懊悔为什么之前不努力,现在徒伤悲,希望得到跳跃式地成长--跃迁。所以我们不断地追求知识付费,把自己填埋在各类自我成长培训之中,偶尔探个头出来看看,却发现,周围的空气中“焦虑的味道”愈发的浓郁。我们以为是自己学得不够多,成长得不够快,于是继续埋头苦干,始终不得要领。

阅读也是如此。我们羡慕别人一年能读300本书的同时,自己书架上的几本薄薄的书本已经不知是何年何月买来得,连上面的灰尘我们都懒得拂去。我们希望获得超级阅读能力的同时,对着面前的书总是“下不去手”。为了做到“1小时读完一本书”,买来几本相关的书籍或者报名了类似的课程,却发现要么不知所云,要么根本不是自己想要的。然后就陷入“越努力、越沉沦”的状态之中。

而《快速阅读术》这本书,我认为打破了我们以往对于阅读的认知。虽然取名为“术”,但是并没有通篇介绍如何在技巧上提升阅读速度,而是用技巧结合心法,打造一个整体快速阅读的理念。作者从阅读很慢、没有时间、读后即忘、没有方法、如何选书和管理书籍等几个方面,结合自己作为书评人1年700本书的经验,谈了一些不一样的东西。对于我个人而言,我是一个读书非常慢,习惯于一字一句读书的人。这本书从本质上颠覆了我对于阅读的理念认知,让我看到与其他只教快速阅读技巧书籍不一样的内容。我自己把它总结为“四个理念”的转变,分别是阅读的本质、阅读的方式、阅读的方法、阅读的习惯。

第一次做读书笔记手帐~

01 阅读的本质--追求功利还是追求快乐?

其实严格意义上来说,追求功利读书的人一样可以享受着读书的快乐。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他获得了大量的知识输入,视野和能力都得到大范围的提升,这本身就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但我们目前可能还没有达到那种境界,还只是停留在读与不读,读多还是读少,读小说还是读成长励志的阶段。我们连读书的选择都做得这么艰难,何谈什么境界?!

作者认为,“为提高修养而读书”就是一个无聊的命题。这种说法让我们对阅读偏离了本质,我们聚焦在阅读是为了得到更多而不是阅读本身这件事,所以这让很多人产生了被动、消极的感受,是为了成长而不得不接受的一种艰苦修行,这不是一个快乐的过程。

这就好比我们听音乐一样(作者把阅读与音乐认作是同一类事情,第二部分会介绍),最初也许只是觉得这段音乐好听,享受的是音乐本身,而不是说这段音乐能够让我们获得什么样的知识和成长。

我认为,其实是追求功利还是追求本源,都没有错,成长的途径本来就不止一条,这也并不是两个对立面的出发点。关键在于我们自己理念的转变。回想一下我们高中时那种高强度高密度的学习,学得内容足够多、目的足够强吧?现在想想你还记得多少公式、多少概念?如果你的功利性读书是一个充满痛苦、逼迫自己的过程,那在这个过程中你又能获得多少呢?与其这样,不如不读。即便不读书,你的日子可能也不会差到哪里。身边的亲朋友好友、领导同事,有几个是整天阅读,保持进步的,你也多少心里有点数。别人的日子过得比你还好,比你还充实,不是吗?

那这么说,我们是不是就不需要阅读了?对于我个人而言,我认为不是。从本源上说,阅读是为了追求一种快乐的过程。而从人生的意义上来说,我把阅读看作是一种不同人生的体验。人就一辈子,也许有的人过得很丰富多彩,体验了许多常人体验不到的人生,而更多的人可能和我一样,在某一个城市某一个单位,甚至是某一个部门一待也许就是几十年。这几十年如一日的机械式工作,不说有多努力,但是也不敢懈怠,娶妻生子,过着最为普通的人生。我们甚至不知道世界有多大,这颗星球上另外一个角落有怎样的风景。也许你会说,现如今互联网这么发达,随时随地可以看到全球的动态。的确,这也是为什么前面所说--与其这样,不如不读。即使不读书,你一样可以看到世界的“大”,这无非是一种选择而已。在我看来,阅读不仅仅让你看到世界之“大”,更让你体会到世界之“深”。阅读得越多,你感受到的世界就越不一样,你认知里的世界会越来越大,你视野里的世界也会越来越小--如同地球村一般。对于未知的探索,是人类生存的意义,也是追求快乐的一种过程。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


02  阅读的方式--是该停留还是该流动?

我们传统的学习模式是一种“存储式阅读”,意在把各类知识在脑中存储记忆,联想一下我们中学时代语文课本段落背诵和各类公式的记忆。而作者提出一种新的阅读理念--流水式阅读。

何为流水式阅读?即让书中的内容从心中“流过”,只要“流过”便有意义。这与作者倡导的阅读本质--追求快乐--是一脉相承的。

作者作为一个书评人兼音乐评论人,他认为,阅读如同音乐一般,是一个更加自然的过程,等待歌曲流淌自己的耳中、心底。即使我们以非常轻松的心情,让音乐自然地从耳边流过,也依然会有一些声音留存下来。或许是旋律、节奏,或许是一句歌词。就这样,音乐触动了我们的内心,并在那里留下了它的痕迹。

因此,阅读一本书就好像欣赏一首音乐,真正的意义在于邂逅那1%--也许是一个段话、一个观点,甚至是一个关键词,其余的就让它随波逐流吧,而不是复制100%的原文,将书的内容刻在脑子里。

“流水式阅读”理念--图片来源于原书

回想一下我自己的阅读经历,一直是沿用了学生时代的读书方式,过于功利和刻板,希冀将书本中的知识能够全部提炼到自己的脑海之中。

这种方式对学生而言是相对适合的,因为时间多,而且是从无到有,必须一步步跟进。而对于成人来说,碎片化时间太多,整块时间太少,很难每天都积攒大量的时间用来阅读。因此,就我个人而言,必须转变过去的那种杂而全的思维,尝试使用“流水式阅读”理念,让自己在一本书上“有所得”即可,而不是这本书的全部。这也是“快速阅读”的基础,否则只会陷入贪多求全的循环之中。

在“流水式阅读”的基础上,我们就需要一定的技巧来进行快速阅读--跳读。作者指出了鉴定跳读内容的三个标志:

1.为了区别其他同类书籍而加入的作者自述。这类自述,在我们希望缩短阅读时间的时候,要毫不犹豫地舍弃。

2.印证理论或主张的特殊事例、经历。舍弃事例,直接跳读到总结的部分,完全不会妨碍理解。

3.渲染期待和危机情绪的夸张表达。

很好理解,有些事例或者内容,是夹带了作者主观描述,是为了增强他观点的一种印证,所以即使我们跳过,也并不影响我们对于阅读的体验。比如《精力管理》一书,里面夹杂了大量的案例进行加以强化,这些案例完全可以跳过不读,丝毫不影响理解作者在书中提出的观点。

在提高阅读速度上,作者还介绍了四个步骤:

1.仔细阅读序言和目录。买书之前我们应当浏览一下序言和目录,这是很多人都在推荐的方式。序言就好比一个地图的整体面貌,而目录则是地图上面的建筑标志。通过序言和目录,能够大致判断该书是不是符合自己的要求,还可以把握全书的整体框架和论述的推进过程。在这点上,我属于特别盲目的一个类型,买书一般就看别人推荐和畅销榜,很少看网站上面的序言和目录,导致有些书买来根本不是自己需求的。

2.仅读开头和结尾的5行。我们可以尝试只需阅读各个章节的最初5行和最后5行。即使我们跳读了中间部分(翻译为“中局”)列举的具体事例,以我们既往的认知,大多数情况下也能够理解作者的主张。如果开头、结尾各读5行后,发现这里很重要或者确实结论难以理解,再返回开头认真阅读也不迟。这样就做到了有选择地重点阅读,而不是全部跳读或者全部重读。这也是二八法则的体现:用80%的时间阅读书中20%的精华,剩下的就一带而过吧。

3.确定了关键词之后再阅读。我们在阅读之前,应当对这本书保持一份期待,比如这本书的内容是关于“提升阅读能力”的,仔细思考我们需要从这本书里获得什么。也许我们对于关键词并没有很清晰,但是在阅读的时候,有意识地找寻“提升阅读能力”的相关关键词,即能够相对自己有终点地进行阅读,同时,这些部分还能作为“一行采集”(本文第三部分)的内容素材。

尝试跳读--图片来源于原书

4.使用多种阅读节奏阅读。阅读节奏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需要在阅读过程中注意缓急有度。要有基本阅读速度,还要有1.5倍速的中速,2倍速的高速,5倍速的流水式阅读节奏。这就好比我们开车一般,不同的路况我们的车速也不一样。路途平坦的时候,我们可以选择速度快一点的节奏;如果是城市道路,我们用正常速度;如果是崎岖小路,难以消化,那么我们就用稍微慢点的速度,保持安全稳定。在阅读领域,我们都还不是老司机,没法操控自如,所以需要通过新手→老司机这个阶段。如果我们一直是在用平稳的速度去读,而不是适当的开开高速,开开难走的路,那就可能会一直是这样保持下去。所以,我们要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阅读节奏,使之缓急有度,这样也可以避免由于阅读感受过于单调,而陷入茫然拖沓的刷字阅读状态。


03  阅读的方法--是要记忆还是记录?

这部分是作者教授如何在快速阅读的基础上还能做到阅后不忘,称之为“呼吸式阅读”。呼吸式阅读的理念根本在于,我们要培养“为写而读”的意识,丢掉“为记而读”的传统观念,是为记录而非记忆。

何为“呼吸式阅读”?我自己总结,呼吸有三个过程,通俗来说就是吸气--体内交换--呼出,人体正是依靠不停地呼吸运动进行气体交换,满足机体新陈代谢的需要,而使生命得以维持。阅后不忘的方法也在于此,信息输入(吸气)--消化整合(交换)--输出分享(呼出),这样才能保持大脑对于知识整合的新陈代谢。

养成“为写而读”的意识--图片来源于原书

这个知识IPO的概念其实在很多书中,以及各种大神的培训中翻来覆去讲了无数次。不过作者的“呼吸式阅读方法”还是让我觉得耳目一新。主要分为三个步骤:一行采集、一行精华和一行评论(还有一个“自我评定读书足迹”,我个人认为没必要列在步骤当中)。

呼吸式阅读主要三部曲

分别来解释下一行采集、一行精华和一行评论吧。

一行采集:仅摘取章节里最具魅力的片段。在阅读的同时,随时将触动心灵的文字记录下来。准备好A4纸,读到佳处随时摘录。遇到想记住的内容,就摘抄下来。开头标明页码,之后是文章内容,如此不断累积。另外,摘录的时候,最好不要原封不动地抄写整个段落,而是尽量短小精悍,将摘录的内容控制在几行之内。

一行精华:采撷最精彩的一行。在“一行采集”的方式摘抄下来的阅读集录中,找到能让自己一眼相中的最钟爱的一行,并做出标记。

一行评论:回味重要段落。再准备一个笔记本,用来记录一行精华和一行评论。先记下日期、书名、作者,然后摘抄一行精华,再次之后,用30-40字左右的篇幅,写下一行评论。

当然,任何一种方法也与知识IPO一样,需要经过自己内化来改进。作者推荐用手抄的方式进行记录,并且他不喜欢在书上进行划线这类的方式,同时边读边写。就我而言,我仍然习惯于在书上划线的方式和做笔记的方式(反正也不打算卖二手书),然后一章结束后统一在印象笔记里记录,并在全书结束后写读书笔记(视该书内容而定,并非每本都写)。由于最近还在学习手帐,在此之后我会尝试用“一行采集”、“一行精华”、“一行评论”的方式将内容记录在手帐中。

个人习惯的读书记录方式

此外,作者还有一个“自我评定读书足迹”的步骤,即在阅读了12本书之后,定期回顾自己记录下来的摘抄与感想。比如:

哪一类书籍比较容易引起自己的共鸣?

哪一类意见主张是自己赞赏的?

哪一类书籍是自己今后还想阅读的?

这些回顾,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你不妨也试试。

定期回顾自己的阅读体验--图片来源于原书

总之,书本的内容不应仅仅储存在自己的脑袋里,更重要的是要储存在身外。


04 阅读的习惯--找时间读还是定时间读?

当“开始阅读”成为一种常见的障碍时,可能原因不仅仅在于世界的诱惑变多了,比如手机的出现,根源也许还是在我们自身--心态出现了问题。我们习惯了贴标签的方式,就阅读而言,也许有:没有时间,没有效果,没有能力,没有耐心等等。如果从一开始就否定了自己,那失败就成了最好的理由,成功反倒是镜花水月了。

作者认为,读得少,没有时间这些借口,就在于“没能将读书融入自己的生活规律”。

我认为,读书应当像三餐一样,如果暴饮暴食--短时间内读大量的书--就会消化不良;如果是节食或者不吃--也就是不读或者少读--就容易出现认知萎缩;如果按时吃饭--有规律地读书--这对我们来说也是最健康的方式。虽然三餐可能会因为某事或者身体原因耽误,但这只是个别现象,不会是长期的,不然人就会生病。长期不规律的饮食会得身体上的病,长期不规律的读书也许就会染上精神上的病--不是精神病)

按照作者的建议,我总结为“三个固定”:固定每天读书时间,固定每周计划时间,固定每天读书名录。

固定每天读书时间,即在每天同一时间做这件事。你可以任意选择自己自由的时间(作者建议是在清晨进行阅读),只要你将时间固定下来,那么到了这个点,就如同生物钟一般,自然而然就会想起要读书。

固定每周计划时间,即每周专门选择一天(比如周日)对下周的读书做好规划,确定下周要读几本书,具体是哪些,有什么样的类型。

固定每天读书名录,即在计划的基础中,确定下一周每天要读哪一本。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如果我们做好了计划,按照计划去执行,至少避免了自己在空闲的时候还不知道该干吗的空白心理。虽然,计划经常赶不上变化,但是不断地调整计划使之符合我们自身的工作生活规律,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一项内容。

就我而言,我每天固定的读书时间分别是早中晚--早晨在上班路上听书(路途比较远,搭乘公交上班),到了单位一般还比较早,会再花半小时进行阅读。中午在午休后再进行阅读半小时。晚上睡前20-30分钟我会看一些不太费脑的书籍,培养睡眠。同时,一般我会选择周日对下周进行一个总体规划,包括阅读哪些书籍(目前我还做不到一天读一本)。我自己在逐步培养快速阅读的能力,从最开始一周一本,到现在一周两本,暂定目标是希望能做到一周三本。

此外,作者建议不要每次都选择自己喜欢读的类型,适当的选择1-2本不太想读的书。如果只选择自己喜欢的书籍,最后难免千篇一律,因为这些书中的道理可能翻来覆去都是在说一样的内容。这也好比是三餐,每天吃一模一样的菜,即使你再爱吃,也会吃腻,但是如果适当地换换口味,也许就会有不一样的人生体验。

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图片来源于原书

虽然作者的主张不是“读书实用论”,但我们在追求阅读的过程中,肯定是既希望得到快乐,也能得到提升。用网友的段子来说就是,“人为什么要多读书?就是在看见夕阳余晖的时候,你可以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不是只会说:卧槽,这夕阳!卧槽,还有鸟!卧槽,真好看!”

愿与君共勉。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