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力-9 | 盘点关于“测验”的6个疑问(下)
昨天盘点了以下6个问题的前3个问题,今天继续盘点后3个问题。那么,对于后3个问题,你的答案又是什么?这些问题关系到学习的效果。
4.“测验后没反馈”与“测验后有反馈”,哪种测验方式的效果更好?
5.“及时反馈”与“有时间间隔的反馈”,哪种反馈类型更好?
6.测验对学习的影响还有5个,你能说出几个?
4.“测验后没反馈”与“测验后有反馈”,哪种测验方式的效果更好?
5.“及时反馈”与“有时间间隔的反馈”,哪种反馈类型更好?
这两个问题可以放在一起回答。
相关的研究表明,与单单的进行检测相比,给出反馈更能增强记忆。
而且有意思的是,有证据显示,稍微把反馈延迟一段时间会产生比立刻反馈更好的长期学习效果。这一结论看似违背常理,但在研究人们学习带球上篮这运动技能时,研究人员也有类似发现。人们在学习运动技能的时候难免会动作出错,如果教练在学生动作出错时马上反馈,学生很快就会对这种立刻到来的反馈产生依赖;如果教练的反馈等到训练结束后再给到学生,虽然学生在动作出错当下可能会一错再错甚至输掉比赛,但这种尴尬让学生对出错的动作印象更深刻,这此前提下得到了来自教练的纠正,对学生而言会有更好的学习效果。在运动技能教学的理论里,有一条理论是,如果立即反馈成了学习的一部分,那么等到真实环境下没有了这种反馈,学习者建立起来的模式就会出现出现缺失,进而影响实际表现。另一个观点是,反馈会频繁打断学习过程,带来太多变数,有碍学习者建立稳定的表现模式。
延迟反馈在课堂上也有好处,而且这种好处比立即反馈持久。在昨天那篇读书笔记《学习力-8 | 盘点关于“测验”的6个疑问(上)》里提到的那个实验里,研究人员还同时做了关于测验反馈的比较研究,参加这个实验项目的学生分为两组,两组学生同样还是学习那些科学介绍文章,研究人员允许第一组学生在答题时翻书,相当于开卷考试,这实际上是在测验时向他们提供持续的反馈。第二组学生在接受测验时无法看资料,只能在测验后查看相关内容,而且需要先检查自己的答案之后才能看资料。第一组在当下的测验上由于开卷考取得的分数据比第二组的学生高,但在过了一段时间之后的第二次测验里,第二组比第一组取得的分数据高得多。第一组相当于是及时反馈,第二组相当于是延迟反馈。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有反馈比没反馈好,延迟反馈比及时反馈好。
迁移到我们的教与学。
对于教师的教学而言,学生在课堂上的小测验不能只测验,没给反馈;测验最好采用闭卷方式进行;测验的答案应该在考试结束后再给学生。
对于学生自己的学习而言,作为学习者参加测验时,无论是自测的还是来自老师的作业,最好是在闭卷下完成,再对答案。不要一边答题一边翻书,也不要只做不对答案、不思考。我知道有些学习不主动的学生对于老师布置的作业就是这样,只负责写完交差,对于老师给出的答案完全没有兴趣去核对答案。这样的学习效果是事倍功半的,甚至毫无效果的。
6.测验对学习的影响还有5个(盘点后发现竟然概括出了7个),你能说出几个?
(1)检测帮助学生检测出自己生疏、缺漏的地方在哪里,有助于学生在测验后的复习更精准。
(2)与那些只重复学产但不测验的同学相比,有检测的学生会从中学到更多的东西,比如知识的实际迁移应用。
(3)只重复学产但不测验的学生,会过高估计自己的学习水平(因为他们不检测无从知道自己的缺漏,只知道自己学得很熟了)。相比之下,有检测的学生更能准确判断自己学习的真实水平,会更努力。
(4)教师安排课前检测能让学生更主动预习,课后检测还能增加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注意力,因为学生知道有测验等着他们。并且课后检测过后,也能让学生更了解自己在课堂的所学有哪些薄弱处。
(5)检测还是一剂解药,可以帮助学生解决把重复学习产生的熟练感误认成精通知识的错觉。
(6)经常性的低权重测验(比如影响不会太大的小测)有助于缓解学生对正式考试的焦虑,因为经常性的测验逐步帮学生建立起了对正式考试的焦虑。
(7)老师还可以通过检测发现学生理解能力的差异,从而因材施教,调整教学方式。
那么,现实中那些爱小测的老师,是不是都被学生讨厌呢?我自己的观察是,并没有,而且相反,总体上,我身边的那些落实小测常态化的老师,往往教学成绩比较好,学生的收获感和认可度也比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