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大学都读不好,把你放到专科都是侮辱专科生
“本科不努力,毕业成专科”,相信很多通过高考上了大学的人,不愿等到毕业的时候拿一个专科文凭。但在这些年的中国,大学的“宽进宽出”,确实是培养了一批素质不怎么高的大学生。不过,从最近发生的事情来看,这种状况或许正在改变……
在我们读书的时候,无论家长还是老师都会用“读了大学你轻松了”来宽慰我们焦虑的心。纵然家长和老师哄骗了我们很多次,但“读了大学你轻松了”倒是诚不欺我的大实话,许多人也就是在大学时代开始放飞自我的。
“进入大学难 读大学易”早就成了一种社会共识,这种心态甚至也被带到了国外,比如有些学生把读大学变成了去旅游。
然而最近发生的两件事情,也许代表着一种不同的趋势。一件是华中科技大学出台了一项新政:本科生学分不达标,可申请转入专科毕业。另一件事则是刷爆朋友圈的《美国教授写给被开除中国留学生的信:我本不该录取你》。这些为家长和学生们提了个醒——读大学易的时代恐怕要到头了。
从读大学到混大学的切换,似乎也就是最近十几年的时间。无论是大学生还是老师,都默契地加入了这场混的活动中,为了出国、奖学金,成绩是可以商量的;为了各种好条件,关系是需要搞的,但唯独学业是最有可能荒废的,这在美国教授的信中也有淋漓尽致地体现。而即便是出国,中介也会帮你混出一份好简历,让语言不利落、学术资质平平的人跨入一个相对较好的大学。
所以难怪当年会有这样的笑话——摸着良心问自己,你敢上你同学的手术台么?你敢住你同学设计的房子?您敢让你同学替你打官司么?本科都是一个宿舍,他们的底你还不清楚?!
考大学、读大学的过程反而更像是一个技术活而非积累,考虑过关甚于发现生活,这样很不正常。虽然对于成绩不好的学生,内地大学早就有了留级、延长学籍以及开除等措施,但这些措施似乎约束力并不强,且缺乏耻辱感。一些放飞自我的学霸,在因为游戏荒废学业而遭到开除后,第二年还能通过高考考到更好的学校。
“本科不努力,毕业成专科”,这样的措施好在一个“耻感”。开除太痛苦,留级又像慢性自杀,而转入专科对于很多学生就是如鲠在喉的耻辱。在开除前设置这样的缓冲期,就像“还不如给老子来个痛快”的一般。大部分能考入大学的人,脑子不会太差,这种耻感会唤醒大部分濒临退学者的斗志。
希望这种带着耻感的惩戒能够推而广之,先让大学难读起来,严苛起来,让学生们绷紧学习的弦。学校、学生都要对毕业生这个产品负起责任来。
如果能在走到耻感唤醒之前,就明白该如何读大学那是最好不过的。在讨论这个问题时,强调和批评大环境是毫无意义的,与其期待教授好好教书、同学不玩游戏,不如退而思考自身的问题与建设。家长或学生做要好如下五个准备建设:
第一,不要迷信大环境问题,这只不过是个人的借口。文革时代有人沉沦到不学无术,但也并不妨碍新一届高考诞生了那么多人才。现在的环境好得多,大学生就别再让环境背锅了。
第二,家长在为孩子做心理建设时,不可强调大学上轻松,更应该强调需要自己面对选择这一变化。家长要让孩子树立自我决断的主人意识,让这种意识取代大学前的被动服从。大学期间为毁也宿舍,兴业宿舍?这就是因为大部分学生的自主意识淡漠,长期习惯服从于顺应。面对小气候的变化,社交恐惧让位于了正确的决策。
第三,建立小目标管理。进入大学后,学生普遍会有选择迷茫和前途迷茫,此时最不应该做是停下来,而要让自己动起来。通过过往的案例看,大学期间最容易堕落的就是高中的好学生,因为他们没有目标。
小目标管理就像牵引一般,会逐步引导我们走向自己做出符合自身的选择。通过小目标管理的事前预期管理与时候效果评估,也能更好管理我们的试错,比如是否适合社团、过早的实习或者考研究生。
第四,拉出时间账本,有意识地记录自己的时间。不要迷信时间管理,人类最不可能干的事情就是管理时间,但我们可有管理自己的精力。与其设定不切实际的计划,不如用一个学起来认识到自己如何浪费生命。让时间账本与小目标管理结合,如此不出一个学年,必然能够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
第五,家长不要做撒手大掌柜,只负责打钱不负责沟通。大部分学生上大学会背井离乡,与家庭的沟通显得尤为重要和突出。即便大部分家长没有能力或者不懂得如何为孩子做出切实可行的建议,但心里关怀仍是需要的。如果家长们有当年给自己孩子找学区房的动力去做大学期间的沟通,很多悲剧都是可以幸免的。
作为学生,别指着学校能通过严格要求你而改变你,那是底线措施;作为家长,别相信大环境在你孩子毕业前能改变,系统太复杂好人也需要时间。在读大学上,这句歌词也许特别合适——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大学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