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做压在骆驼身上的任何一根稻草
越是自卑的人,越是无法真正接纳和包容自卑。自卑会衍生出多种行为表现,比如说谎、不自信、不信任任何人、给自己贴上受害者的标签等等,自卑情结严重者甚至会成为威胁社会的一份子。
这样的人的行为背后都有明确的动机来源,只不过如果不是对行为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极其感兴趣,谁会用“显微镜”去观察人们多种行为背后的一致性呢?
在《走出孤独》的后半段中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个8岁的男孩一直是跟着养父母生活的,虽然养父母对他一直很冷漠,养母偶尔会给他一颗糖,不过因为此时他是这个家中唯一的孩子,所以没有任何证据和迹象能够表明他被对待的方式是糟糕的。
然而当养父母有了自己的女儿时,差别也就显现出来了。养父每次回家都会给女孩带几颗糖,而男孩却一颗也得不到了。这种区别对待的养育方式,使男孩为了给自己争取一些“利益”而选择了去偷女孩的糖果。
接下来的悲剧可想而知,男孩的“偷窃”行为会发现,于是遭到了养父无情地打骂、批评;女孩的糖果被偷也一定会感到伤心和委屈;在这个恶性循环中,养父母只会认为男孩是最不懂事、最不值得疼爱的孩子。
被区别对待,使得男孩意识到自己被忽视了,由于被忽视而产生的自卑心理使他变得既懦弱、又愤怒。因为懦弱他不能对强势的养父母做出忤逆的举动,因此在他的潜意识里,他既希望能重获关注,又需要将自己的愤怒发泄出去,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他会出现所谓“盗窃”的行为了。
作者认为盗窃背后的原因是因为当事者觉得自己的某些东西被夺走了,而在上述这个案例中,我们看到养父母的区别对待是一切行为的源头,男孩所受到的爱和关注,并不是真的被夺走了,而是养父原本就没打算“爱”这个男孩。
如果我们能够看到、感受到人们种种糟糕的行为背后的原因,那么我们也就能够意识到他们需要怎样的关注和关照。
我们身边有太多像“男孩”一样,内心充满愤怒、敢怒不敢言、但行为上却又不断地对社会进行报复的成年人。他们真正需要的其实是童年缺失的那份爱。
我们虽然不能代替他们的父母,但是却可以选择用更包容、更理智、更尊重的方式去对待他们,而不是像案例中那个用拳头招呼男孩的养父一样,让这件原本能够被平息的事件持续发酵,加深了男孩内心对养父母、女孩、甚至世界的仇恨。
说点现实的,如今很多人对工作、生活、甚至种种规则、制度抱有极大的不满,和他们交谈的时候,你会发现他们似乎对自己经历的一切都充满怨气。
其实这背后隐藏起来的态度也非常明确,他们不敢承认自己没有能力去面对自己正在经历的一切,他们没有自我激励的斗志、没有面对挑战的勇气、没有为自己的选择买单和承担的能力与意愿。
因此把一切责任推卸给他人、社会、规则,似乎就能够完美地掩饰“他们为什么总是那么不堪和倒霉”。
他们越是自卑、不信任这个世界,他人对待他们的方式越是会被误解,甚至真的会给他们招来霉运。所以他们就会持续被自卑情结所操控。
此时,他们最需要的是在鼓励和认可声中逐渐建立起自信,找回自我,逐渐认清真正的自己,而不是被持续批评、指责和打压。
总有些人会问,“为什么我要对他人宽容?他们的自卑又不是我造成的,我没有这个义务去鼓励他”。没错,这是个事实,但是压死骆驼的从来就不是第一根稻草。所以你我不是第一根稻草,这没什么可说的,但如果你成为了最后一根稻草呢?
《走出孤独》中带给我最惊喜的观点,就是“只有为别人的人生做贡献,才能真正让自己重要起来。”
人类整体的社会生活都是由个体的认知、思维及行为所构建的,那么每个人在这其中都会发挥一些作用。
如果人们都能意识到这一点,就不会随意去伤害他人,也不会去指责那些和自己认知水平不一致的行为。
不论是自卑、自大还是自私,这些行为首先都需要被允许。允许这些行为出现,你才能真正挖掘到这些行为背后的原因。而了解到真相的人,是不会让自己继续强化这种恶性循环的。
因为一旦你无法接纳这些事实,那么你就会像案例中那个养父一样,对其进行指责和批评,并成功地加固了男孩(他人)心中的仇恨。
我们可以选择不成为压在骆驼身上的任何一根稻草,而不是极端地选择只是不做第一根或最后一根;最理想的行为则是你愿意把别人压在骆驼身上的稻草帮忙取下来。
其实最后一种行为就是帮助他人去提升认知、建立自信的行为。
说到底,每个人拥有怎样的性格底色及行为模式,都不是“一时兴起”,只要你有足够的耐心,你就会追溯到其最初建立这种行为模式的原因,事实上这些起因是不容忽视的。
所以才需要像阿德勒这样的作者来提醒人们,个体与个体之间始终都是不同的,我们需要允许人们的认知处在不同的水平,因为环境、经历、感受、想法、思维及行为都不同,但整个社会就是由这样完全不同的人们所构成的。
认知上的狭隘、对正常世界的偏见,只会造成人们对社会生活不断地加诸自己的幻想,最终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依赖的社会生活就会成为那个“被击打得支离破碎的反作用力”。
希望能想明白这个道理的、且愿意通过帮助他人提升认知(或是找回自信等)来逐渐构建起健康、和谐的社会生活的人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