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后我才看下去《十三邀》
郑重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有些书需要适合的年纪才看得进,有些电影亦如是,有些节目亦如是。
若是学生年代选择不多,坚持啃几本艰深晦涩的大部头,我想与己会有终身裨益。只是当代的年轻人选择太多,可供娱乐消遣之事物令人眼花缭乱。于是乎猛一觉醒,精力记忆力大不如前,现实生活压力如滚滚巨浪奔腾而来,喟叹悔恨常随夜袭来,但毫无作用,不如直面当下,迎接现实。总之,觉醒分早晚,迟来总比不来好。
《十三邀》已经播到了第八季,已收获一票铁杆粉丝,豆瓣评分也越来越高,从8点几涨到了9点几。节目的主持人许知远这几年也渐渐出圈,获得了更大的知名度及影响力。
我第一次知道许知远,若未记错,应该是第一季的《十三邀》开播不久,我记不清是在哪个视频平台看到他采访的冯小刚,当时想,这人是谁?怎么就能邀到冯小刚呢?后来又看到他采访了蔡澜,更对他产生了好奇。
好奇归好奇,并未去特意去查下他,说起来第一次再视频上看他是不喜欢的,不喜欢的原因说不出来,若非要总结个理由,那应该是觉得他看起来畏畏缩缩的状态,一脸愁容的样子。
那是2016年,正是互联网行业火热非凡的时候,风投的热潮席卷全国,我当时的工作是做企业服务,每天都会关注哪个公司融资了,哪个公司变成独角兽了。
我关注融资也是因为和我的工作息息相关,融资意味着他们可能换办公室,可能增加人员及增加员工福利,而这些我们的服务机会就来了。记得当时加了不少HR和行政,一看到融资新闻,迫不及待便转发过去恭喜祝贺。
《十三邀》这个节目在那个时间点似乎有点不合时宜,更合时宜的倒是第一季第一集他采访的罗振宇,知识付费如火如荼。在飞速增长的年代,每个人都斗志昂扬,鸡血热血沸腾,似乎明天自己的公司就将迎来投资,接着做数据做销售迎来ABCD轮,直到上市。
是阿,那时公司上市好像天天能见,只要数据不考虑赚钱的事情看起来天经地义,财务自由似乎触手可及。
在这样奔腾的时光里,有人说我对这个时代充满着怀疑,你可能想上去抽他两耳光,会说时代的列车就应将你抛下。
方向盘是从何时开始猛转的?或许是2年后,一地鸡毛的新闻变得多了,很多辉煌一时的公司由于无法自我造血开始走向没落。痛楚有时是瞬间有时是渐进,瞬间会让人切身体会,渐进会让人变麻木。我想很多人对时代的变化是迟钝的,等到有感觉已经过去。
许知远似乎是逆时代的人,实际上他很早就出名了,作为一个公共知识分子存在,22岁他大学还未毕业已经为《三联生活周刊》《新周刊》《书城》《21世纪经济报道》等报刊撰稿,文风犀利。另外他还是单向街书店的创办人之一,创办人还有几位,其中有知名的财经作家吴晓波。书店创办于2006年,距离他开始做节目过了10年。
公知这个词早已经是负面词汇,我想他应该也不喜欢这个称号,但当时他确实是以这样的身份活跃,只不过大部分人并不知道他,说起来就是未出圈。出圈已经是他做节目之后的事,没想到这个节目他不知不觉做了8年,且能把品质越做越好,这也是非常不容易的事。
我最近才开始重新看《十三邀》,从第一季开始,目前刚看到第二季,看他和众多人物对话,有导演、有演员、有作家、有二次元的爱好者、有哲学家等等。他每一期对话都试图问一些别人背后的故事,或者对时代的思考,不过有时被采访者虽是真诚的,但也会不经意回避着。
现在看8年前的对话,我也总能感到他对时代部分的怀疑,他试图向更多人了解,一些困惑别人如何解决。对技术的发展他也是执怀疑态度,觉得技术也在异化着人类。可能正如他所说的:个人都是带着成见来看待世界的,如果你不带着成见,那你对世界根本就没有看待方式。
第一季的开场白是:
我是一个不太靠谱的作家
试图捕捉时代的精神
却又常常厌恶时代的流行情绪
我是个勉强的创业者
努力获得商业上的成功
却又不完全相信商业的逻辑
我还开一家书店
书店里只卖我想看的书
我对这个过分娱乐化
浅薄的时代心怀不满
希望打破大家思维中的惯性
我也想了解这个迅速变迁
的时代的新的动力
新的情绪与人们的内心世界
我会带着我的偏见出发
等待这些偏见被打破或被再次印证
第二季的开场白是:
我是个不合时宜的作家
着迷世界的复杂性与个体之力量
我对技术,速度与娱乐驱动的时代持有怀疑
我像个笨拙的发问者
好奇他人的观念与经验
我不喜欢模糊的立场
却也怀疑过分确定的答案
我期待自己是个游荡者
不断拓展知识与情感的边界
我也好奇在时代浪潮之中
哪些崭新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正在被孕育
我会带着我的偏见与期待再度出发
两季都一样,他带着自己的偏见继续出发,继续发问,试图捕捉一些时代的情绪。
我是觉得他对时代是天然的敏感者和预见者,只是不同的人遇到事会做不同的对策,比如蔡澜说人生就是吃吃喝喝,他说许知远就是想太多了。
看他采访哲学家陈嘉映,看的过程也是大脑在燃烧的过程。陈嘉映说的卓越,提到了高更,一个被毛姆作为原型写进《月亮与六便士》的画家,作为平凡的人,高更可以说是个“烂人”,但他确实追寻到了人的卓越。他提到活着与活力,说优秀的人可能你指的是那个卓越,但是就是对于一般人来说,你可能达不到那种卓越,但他那种活力对他来说,太基本了,就是行使你所有的潜能。不免让人陷入思考。
他说,现代社会每个人都那么个体,你可能就得找到自己的爱好。我觉得挺重要的,等于其实是人生的一个支点。找到一个支点,就你做的好多事,拢在那里头。把你的努力、才能,甚至社会关系都可以拢在那里头。进可攻退可守。
第一季里还有姚晨和俞飞鸿,姚晨以前完全get不到她的美,自从看了《都挺好》后,回头看8年前的采访,发觉姚晨还是很美的。俞飞鸿更别说了,看电视剧电影也发现不到她的美,采访中的她真的是摄人心魄的美。
最后,本文以陈嘉映说的一个小故事结尾:我在希腊坐了一次渔船出海,渔船那个姑娘是雅典大学哲学系毕业的,然后就聊起来了。聊了几句,我就说赫拉克利特说一切都在运动,永恒地运动,然后那女孩说只有此刻是永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