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让生活美好饼子读书 散文 • 书评 • 小说 • 诗

如何走出文学作品的阅读误区:放弃结果,探寻过程

2019-02-21  本文已影响16人  饼子啃书

我们平时阅读文学作品,尤其是文学小说作品,除了对语言修辞的欣赏之外,最多的莫过于对于文本的解读,在对于文本的解读,我们最多的是进行人物角色的分析,从而我们在这个人物角色中学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人生真谛,不知道现在的阅读课程是如何进行的,至少在十几年前我上学的时候,印象中的阅读课程基本都是以这种方式存在于我的语文课程中,就算是到了大学,也仅仅是把原来的课程进行一个细分化,总体阅读的方式几乎没有什么大的变动。

image

今天我就拿阅读文学类的小说作品举例,来对其过去的阅读误区进行一个简单的分析,从而不至于让我们在阅读这种能力上,一直保持在中小学的水准上,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假如我们读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这篇小说,我想对于大多数人都会去阐释那句“人可以被消灭,但不能被打败”那句话,这句话似乎已经被人当成一句小说主题,就像是去饭店必点的一道菜,这就和我上学的时候。老师让我们写出故事中“老人的性格特征”一样的感觉。

我们过去最常见的阅读方式是什么?如果把这篇小说的阅读题,放回到我们上学时的阅读课程中,我相信我列举下面的题目,大家一定会有一种非常熟悉的味道:

1:从这篇小说中找出描写老人的语言;2:阅读文本,说说你看到的“老人”的性格特点;3:老人与鲨鱼进行斗争时,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4:找出文本中的人物对白,分析这些对白对人物性格刻画起到的作用是什么?

大家看到这些阅读题目是不是会有一种“亲切感”,我们之前的阅读课程一直是这种方式,我对这些问题,从第一印象去理解,它们就像是给你一个标准答案,你对这个标准答案进行一个再证明,这种标准答案你是不能质疑的,这就像你不能决定老师出什么题考试一样,这像不像是告诉你现实中有这么一个人,我说他是坏人,你给我证明一下他就是一个坏人。

image

这样的阅读题会给我们带来什么结果?我继续分析,这样其实就是让你证明一个人是坏人,其过程无非就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所有的思考都开始一步步的僵化,然后紧接着就是你去找这个人的毛病,如果找不到,那就开始猜测,如这个人今天上午在卫生间打了一个莫名其妙的电话,不让家人听见,一定是心里有鬼,或者是其他任何可疑的行为都会让你怀疑他这个人是有问题的。

这种情况我在阅读网上一些关于三国、水浒、红楼梦解读的文章中,最为常见,为了证明一个可以博人眼球的噱头是正确的,于是就去挖文本里的字眼,一个个字的扣,一句句话的品,只要语气稍有不对,就可以对其自圆其说从而证明那个自己开始猜测的噱头,虽然看似结果出人意料,但其万变 不离其宗,都是通过一个结果,然后进行一些自圆其说的证明而已。

这种文本解读的思维其实是很僵化的,很狭隘的,我们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开阔思维,活跃思维,但以上这两种阅读的方式,其实都是对思维的局限,我们按学院派的解释就是以以小说的方式讲小说,这种解读就是对文本做联系性的认知和套解。我们怎么理解用小说的方式讲小说,就如果把上述四个问题进行一个简单的分析,你会发现其实那些问题不过就是在问:“老人”的性格是什么?场景描写是什么?然后就是老人的语言特点,总共就这些,如果你看到这些问题,你会感觉这是什么?这不就是一部原来的小说吗?

我们阅读完一部小说,是想知道文本的内容延伸出来的东西,而不仅仅是文本内容,小说不同于议论文,议论文的答案是在文本之内,小说的答案作者永远不会放在文本里面,这就是两者的最大区别,以此理解,我刚才举例那上述四个阅读题,它们也许只适合小学的初级阅读,一旦到了中学和高中,或者是自己的课外阅读,那样的题目并不是我们阅读小说的主要理解目的。

image

小说就如现实生活,没有说说,生活就是为了一个绝对的所谓正确答案,优秀的作品一般不会对其一个理所应当的结果,进行洋洋洒洒长篇大论的对其进行证明和阐释,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并不是简单的对已知结果进行简单的对错判断,更多的是进行一些复杂的日常生活问题的推理、决策和处理,我们在阅读小说的时候,其实本身就是假设自身对故事的参与,从而在参与的过程中不断的进行推理、分析,最终进行判断和决策。

从我开篇的例子来说,对于海明威这篇小说,我们对文本内容的叙事推演来看,从故事的(开始)+故事的(进程)+最后是故事的(结局)=就是整个小说的故事,一个开始,一个结局,中间“老人”遭遇的过程就是一个故事的进程,最重要的也就是这个故事的进程,可以说这个进程的建构是作者编出这个故事的最主要内容,开始就是抓到了一条大鱼,结局就是只剩下鱼骨头回到海岸,过程是什么,过程是这部小说的核心,也是故事的主要核心部分。

image

我们阅读主要应该是对这部分进行分析,这里已经没有了结局,没有了为什么剩下鱼骨头,只有整个斗争的过程,我们阅读小说,这个斗争的过程进行一个因果的分析,永远比最终为什么只剩下鱼骨头这个结果的论证要重要的多,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对所有的因果联系的分析同时也意味着这里并没有一个标准答案。

鲁迅曾经有过这样一句话: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如果我们套用刚才的小说,开头没有路,结局有了路,而过程是很多人走了这条路,于是就有了最终的结果,在这里,这个很多人走的过程,才是最主要的,放回到小说的构思中或者现实生活中去,这个中间的建构过程永远是我们阅读理解的最核心!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