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血病泰斗:破解中医治疗白血病密码,大道成大医,全靠悟和勤
中医传承,贵在创新,中医生命,功在疗效,济世之道,莫大于医!
医者,九流魁首;药者,百草根苗。
为此,笔者传播:中医药文化 | 医道 | 药道 | 人文 | 视觉
很多人并不知道,孙一民是我国近代名医施今墨先生的门下弟子,退休前是河南省安阳市中医院院长。
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初,20岁的孙一民开始学医,整整七十年了,从北京到南京,从南京到河南,从河南到广州,又从广州到北京,他不论是当学生、当医生、当所长、当教授、当中医院院长,这辈子似乎只为一件事奔忙——那就是传承和发展中医事业。
几十年来,他探索出一套用甘寒养阴法、调理气机法、清脑法和软坚散结法等,医治了许多疑难病和危重病,并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和临床验证,创立了30多个简、便、廉、验的处方。
其中,用于治疗小儿肺炎的“葶苈五子汤”,用于治疗白血病的“四鲜汤”,疗效独特最为知名。
多年来,他一直致力于鲜中药的研究,成绩斐然,用此法治疗白血病患者,缓解率达80%,创造了中医治疗白血病的奇迹。
一把蒲扇,一盆冰水,一条湿毛巾,光着膀子,穿着短裤,寒窗苦读
1940年春季的一天,20岁的孙一民走进了当代名医施今墨先生创办的当时全国唯一一所正规中医大学——北京华北国医学院,成了一名我国第一批接受正规教育的中医大学生。
那时候别说空调,就连电扇也没有,孙一民每天是一把蒲扇,一盆冰水,一条湿毛巾,光着膀子,穿着短裤,起早贪黑坚持啃书本,但每次考试都能进前三名,大学期间的三个暑假就是这么过来的。
校长施今墨一看这孩子有出息,破例收为入室弟子,毕业后又进入了学校董事会。此后的岁月里,孙一民跟着老师开始了天南地北的行医之路,也一头扎进了博大精深的中医世界里。
值得一提的是,孙一民从小到大一直有一个爱好读书的习惯,而且什么书都读,《本草纲目》、《黄帝内经》一类的中医名著,早就读得滚瓜烂熟了,《孙子兵法》也烂熟于胸,天文、地理、哲学等无所不读,中年以后,他更喜欢研读毛泽东的《实践论》、《矛盾论》。
正是这些医外之道,法外之法,使孙一民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在中医上钻得更深。
如果说中医典籍是入门之根基,博览群书则是锦上添花,古今中外的各种知识,无疑使他的思维更加广阔,为他以后对中医“辨证施治”的认识,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中医如同武功,全靠悟性和勤奋,在名师的点拨下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大道成大医”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钻研“白血病”
白血病又称为血癌,是公认的世界性难题。人们至今都还没能找到白血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对该病还缺乏全面、系统、深入的认识。
目前,临床上主要是通过骨髓移植手术和化疗方法来治疗白血病,但效果并不理想。
20世纪60年代初,孙一民开始从中医角度去探究白血病发病机制的规律和治疗特点。
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他不仅注意观察患者的血象、骨髓象等白血病本身的一些表现,而且注意全面观察患者的所有临床症状:白血病患者除表现出发热、出血、贫血、浸润等主要症状外,绝大部分患者还伴有五心烦热、自觉身热、口干喜冷饮、汗出、脉数或细数等虚热症状。
这类可以追溯到发病前数月至数年的症状,看似与造血功能关系不大,孙教授却从中发现了白血病发病机制的关键——阴虚内热。
由此,孙一民认为:作为局部,白血病是造血系统的疾患;但从整体角度来看,却与人体阴阳失调有关,即与体内环境平衡遭到破坏密切相关。
阴虚易造成阳气亢盛,从而产生内热,内热又会进一步损耗阴液。阴愈虚则火愈炽,火愈炽则阴更伤,如此反复,便形成了阴虚内热的体质。
在此基础上,若复感某些热邪毒素,毒热相加,愈燃愈烈,阴精亏虚,血无化源。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量变就会发展为质变,破坏人体正常造血所需要的微环境及其调节控制系统,出现出血、贫血、白细胞变异、恶性增生等症状。
以出血症状为例,在正常情况下,阴血的运行要靠阳气的推动。若阳热亢盛,鼓动有余,则血液沸腾,溢于脉外而造成出血,所以中医称为血热妄行,白血病的出血,便多属于这种情况。
基于以上认识,孙一民便采用以养阴清热为主的办法来治疗白血病。一养一清,使人体阴阳失调状态得以纠正,改变了人体的内环境,从而使恶性细胞失去增生的条件,达到不杀自灭的目的。
中医治病绝非是死背药方,而是要纵观全局,抓住要害,辨证施治
受老师智慧的启迪,加上自己渊博的知识和勤于思考,孙一民在此后自己的行医生涯中,也无时不践行着中医辩证施治的理念。
上世纪八十年代,有一天,孙一民接到中国科学院院长卢嘉锡的电话,说是有急事请他到家里来一趟。、
来到卢嘉锡家里才知道,八天后卢嘉锡要率代表团到美国去访问,作为访问团团长卢嘉锡先生任务很重,但他有夜间尿频的毛病,每晚要起四次夜,他担心晚上休息不好,影响白天访问。
“有没有办法帮我解决一下夜尿多的问题”,卢嘉锡院长问孙一民。
孙一民提笔给卢嘉锡开了方子,注明七副,每天吃一副,卢让他开八副,说上飞机前再吃一副。
十天后,卢嘉锡访美归来,一到北京就设家宴宴请孙一民,并高兴地说:“我在美国那些天,只有一天起了一次夜,其他夜晚都是一觉到天明,这次外交活动的成功,有你的功劳啊!”
事后,孙先生的徒弟请教孙一民:“治卢嘉锡先生的夜间频尿,老师不去直取病患处,而施药于脑,这是为什么?”
孙一民认为:“卢老的病表现在膀胱上,但根子在脑部,对这个病不能头痛医头,脚病医脚,应从调理大脑开始。这就是中药的博大精深之处,中医治病绝非是死背药方,也不能只见现象不见本质,更不能千人一方,要纵观全局,抓住要害,辩证施药。”
疗效是检验医生理论是否正确的标准,中医的生命在于疗效,只有临床效果让人满意才能有发展的空间。
孙一民认为,中医发展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才容易出更大的成果,学习、继承祖国医学理论,必须与临床实际相结合,要敢于突破,推陈出新。
“医不分国界,中医也好,西医也好,能治好病就是好医生,中医西医谁的办法先进就用谁的,拿西医的检查作为诊断参考,用中医的辨证施治作为依据,用西医病名开药治疗,互相取长补短,有什么不好呢?”
声明:该作品系原创作品,转载请标明出处,谢谢!
睿汐
作者:睿汐,资深媒体人,国医时代创始人,医生品牌策划专家,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健康与公共传播分会秘书长、国医文化艺术创作中心总编。
从事医药类行业媒体十余年,创办了国内首本打造中国医学人文卓越传媒的《国医》杂志,采访国内诸多知名三甲医院院长、国医大师、著名中医名家等,发表文章200多万字,推出诸多有影响的作品,被业界赋予“中国当代医药界张爱玲”的美誉。
已出版书籍《守望——基层医生的生存世界》,是迄今为止国内唯一一部关于基层医生的人文纪实类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