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德报怨,何以报德?

2024-05-23  本文已影响0人  觉海贝影

问题如上,答案在下。

一、儒家的答案:“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翻译成白话文就是:“用正直回报怨恨,用恩德回报恩德”。

很显然,孔圣人是不主张“以牙还牙”的,但也不提倡“以德报怨”。在孔圣人看来,如果“以德报怨”会助长坏人的“恶”,用公正的、直率的、光明磊落的方法去回报那些不善或有抱怨的人就已经足够“好”了。

二、道家的答案:“大小多少,报怨以德”。翻译成白话文就是:“以小为大,以少为多,用恩德来回报怨恨”。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出自《道德经》六十三章,其前面还有一句“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以“无为”的态度去作为,以“无事”的方式去做事,以清淡的“本(无)味”作为“美”味。由此可以看出,老子认为“以恩德回报怨恨”并没有多么稀奇,本该如此。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也佐证了这一点。直白一点讲,老子认为真正有道德的人是没有“德”相的,他做善人并不会让人知道他是善人,他做善事也不会让人知道他在做善事——积阴德。

三、佛家的答案:“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而行布施”、“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金刚经》。什么叫“不住相布施”呢?佛家有个说法,叫做“三轮体空”。

就布施而言,施者、受者和所施之物,谓之三轮。布施了就布施了,不需要知道谁接受了我的布施,也不需要再去想布施这件事:无施者,无受者,也无施事,这就是“三轮体空。按老百姓的说法,就是“做好事不留名”,诚如古人所言:“施恩不望报,望报不施恩”。

当然,不管是“以直报怨”还是“住相布施”,圣人们都是不主张“以恶制恶”的。“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总之,不管有没有功德,行善总比为恶好。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善恶有报,因果不虚——大家觉得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