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初释25-为指为筏专注四谛
这一段可以说是佛陀从初转法轮起
40多年传法的一个总结
佛陀一以贯之的是基于大乘慈悲的
苦集灭道-四圣谛
在前文阐述慧眼、慧心、慧识的基础上
进一步为修行者明示慧法
不离苦集灭道
本段是金经中值得深入探究的一段
表面上看第一部分是佛陀自谦
说自己一生传法没说什么真理理论
其实是强调了所谓法
首先应该是解决问题
无定法 无常法
第二部分须菩提适时的提出
关于佛法传承的问题
而佛陀的回答如羚羊挂角
指出所谓芸芸众生
其实皆是汪洋大海中的浪花而已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弘一法师手书105l106.jpg非说所说分:
须菩提 汝勿谓如来作是念 我当有所说法 莫作是念 何以故 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 即为谤佛 不能解我所说故 须菩提 说法者 无法可说 是名说法 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 世尊 颇有众生 于未来世 闻说是法 生信心不 佛言 须菩提 彼非众生 非不众生 何以故 须菩提 众生众生者 如来说非众生 是名众生
本段佛陀在上文指出修行应不住色不住相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应不住法:
白话译文
须菩提,你不要认为、更不要说如来有这样的观念:我作为一个觉醒者、开悟者建立并传播了一种让众生奉为真理、虔诚信仰的理论,千万不要这样想,为什么呢?如果有人说如来建立并传播了一种真理,那应该说这个人并没有真正了解如来,没有真正理解如来所说,甚至可以说曲解了如来真义,是对如来的不敬。须菩提,你要清楚的认识如是正念,任何一个自认为自己发现了、发明了所谓真理,甚至进而认为这种理论应该得到众生信受奉行,那都是错误的,是堕入无明的。所谓说法者,动机、目的不在于法,而在于把所谓的法作为指月的指、渡河的筏,用于解决处于无明之中众生的困惑痛苦,这种解决问题的开示,在这个婆娑世界、不同国土里,被称为说法而已。那用于解决众生无数问题的种种方法,其实并没有一个可以用世俗文字、语言可以准确表述的恒久正确的定法、常法,所谓“法”,所谓的“说法”,只是在一个时期,一群在一些问题上持有相似观念的“个体”对一种观点、方法的类同的感受、行动而已。
听到这里,因为智慧明发而被大家尊敬的须菩提适时的向佛陀提出:尊敬的导师,在未来数十年、数百千年的时代里,会有那些有根基、有缘分的很多生灵,接触、了解、乃至信奉和传播如您所开示的种种这些可以冲破无明、解脱生死的方法、道路,那么这些众生以及受到他们影响的众生,是否能够因此建立出坚实的信念与决心呢?佛陀平静温和的回答道:须菩提啊,如果站在无数轮回的角度上来看,从本性上说你是那些众生的一员,从无常的形态上说你又不是那些众生的一员,为什么这么说呢,众生就好比存在了亿万年的大海中的无数朵浪花,每一朵浪花即使唯一的,也是共性的同属于海、同质为水,浪花的名色,不过是缘起的过程啊。
我当有所说法 莫作是念
佛陀眼中 如来境界
乔达摩与须菩提是一体的
就好比同一人体上的心脑和口舌
一句话
来自口舌还是来自心脑
即来自心脑
也来自口舌
佛陀在本段里不是简单的谦虚,而是以己为例,明确指出没有所谓的“我”也没有所谓的“说法”,在佛眼里,都是与他一体的众生,都是众生的困惑痛苦。佛在菩提树下悟道后,从鹿野苑初次传法五比丘起,在他其后四十五年弘法生涯中,所说的种种法要,实际上都没有超越四圣谛-苦集灭道的范围,而四圣谛只是一个名称,是一种活学活用的方法,而不是一种固定的理论。所谓苦:是指苦的现象。众生由于无明而不能断除烦恼,脱离轮回,生生世世饱历身、心的痛苦。所谓八苦:
一为生苦:出生时脱离母体子宫,肢体受压后,又感受环境急变而感到痛苦。
二为老苦︰人之渐老,容貌老败,体力衰退,后来更是时时为死亡所恐惧。
三为病苦︰一生中病患难免,生理、心理皆有,贵富难免。
四为死苦︰在临终的时候,心感到恐怖和绝望,身体各部份也感到种种痛苦。
五为爱别离苦︰不论爱物还是爱人,都不能永远相聚,别离时刻饱尝生离死别的痛苦。
六为怨憎会苦︰一生中难免遇到可憎可厌的人和事物,内心因而感到痛苦。
七为求不得苦︰欲望很多,贪生贪钱贪权贪色···,却不易满足,苦恼不断。
八为五蕴炽盛苦︰五蕴构成的生命,身心诸多感受,引致种种烦恼和痛苦。
八苦之中,前面四种是生理上的;后面四种是心理上的。生理上的痛苦显而易见,心理上的痛苦却是外人不容易察觉,自己却如人饮水;可是不论哪一种苦,每个人都要承受,不论贫、富、贵、贱都不能够回避。
人生八苦.jpg
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 即为谤佛
不能解我所说故
这里有个有趣的现象
佛陀在世时从来不主张个人崇拜
不与其他外道争辩理论
可后世的很多修行者
高推圣境 分门别派
其根源或许就是
不能解佛所说故吧
其根源在贪、在嗔、在痴
近来看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其中种种得意、种种失败、种种痛苦,颇令人在娱乐热闹之余,偶有感慨。所谓集:是指形成痛苦的原因。
如医者治病,须得找到病因,才能对症施治;同样地,在寻找解脱的方法以前,也要找出痛苦的原因。构成人生痛苦的原因是甚么呢?是由于我们受到颠倒梦想、无尽欲望驱使,行为上造了种种恶业,招致生死轮回。其中最主要的烦恼有三种︰
一是贪烦恼︰人多有占有和渴求的欲望,不论甚么都想占得比别人多,比别人好。欲望不断的增长,就更不易满足,因此便堕进物欲的深渊而无法自拔了。
二是嗔烦恼︰对人对事,发生不满和怨恨就是嗔,那都是由于固执己见以及不能满足自己的贪欲而产生。起了嗔恨心,便会丧失理智,伤害别人。
三是痴烦恼︰人心多有愚昧无明,不明事理就是痴。由于不明事理,不应贪的盲目去追求;不值嗔怒的却冲动急躁,所以痴实在是作恶的助缘。
由于贪、嗔、痴三种烦恼的推动,不断造业,因而招致因果报应、生死轮回,饱受种种痛苦。如果能够灭除烦恼,痛苦才可能最终解脱。
无法可说
佛陀一生致力的
不是当领袖
不是建宗教
而是解脱
解脱自己 解脱众生
解脱烦恼 解脱生死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情况,每个人有每个人的问题,有一种说法是时间能解决一切问题,但其实解决的只是一时一世的问题,脱离不了轮回,就脱离不了因果,于是只能一世一世的无明,一世一世的苦恼。所谓灭:有狭义的有广义的,有一时的有一世的,众生在生死轮回中,受尽苦恼逼迫,根基浅的希望摆脱自己眼前的痛苦,根基中等的希望摆脱自己此生的痛苦,根基好的希望回归本源,如浪入海,常处寂灭宁乐。不论如何,若能依循正法去修习,根绝一个个一种种烦恼,最终,生死的动力停息了,便会显现出一种安稳寂静的境界。这种超越的境界并不是透过语言、文字所能刻划出来的,然而它却是真实的存在,是每一个众生都可以获得的。
彼非众生 非不众生
一朵浪花如果把自己置于大海之外
其实对大海不是问题
有问题的是浪花自己
会很多烦恼很多恐惧
但最后终会归于大海
多数会成为又一朵
自以为是的浪花
佛陀传法数十年,其初心是一以贯之的,就是以解决众生的烦恼痛苦,其开示讲解的方法
也是一以贯之的,所谓道:指的是方法。医生不是光看看病人,就可以把病人治理好的,还需要对症砭针汤药甚至手术,病人才有治愈的希望;同样地,佛陀先指出众生轮回的关键所在,进而提出灭苦的方法。不过,每一个众生的情况都不尽相同,因而佛陀教人修行亦有各种不同的方法,但不离戒、定、慧三学的范围。
一是戒︰戒就是约束身、语、意之规范,使人远离恶行,甚至恶念,所以佛陀为在家的信徒立五戒、十善,更为出家的僧众立更多的沙弥戒、比丘戒。对根基不深的众生而言,能够守戒,便不致堕入三恶道了。
二曰定︰定是使心意专注一境,一般称为禅定。假若有恒心修习的话,不独身体上产生轻快舒适的感觉,心理上也有特殊的精神状态。禅定能够扫除一切杂念,令到内心寂静,有显现智慧的作用。但务必循序渐进。
三为慧︰慧是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它有浅有深,那些能够断除烦恼的智慧,多是需要从修习禅定中才能获致。欲解脱的人,可从戒、定入手。这是通向慧甚至涅槃的正途。
最后循例一起来总结下本段重点
汝勿谓如来作是念
什么佛陀这里说“汝勿谓”
说明佛发现了有些佛弟子走偏了
忘了修行的初心
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 即为谤佛
看起来今世今人
谤佛的人不少
傍佛的人更多
无意的人有之
有意的人怕是更多
说法者 无法可说 是名说法
法无定法
法无常法
是故所谓说法者
即非说法者
或是慈悲助人者
或是误守筏指者
众生众生者 如来说非众生 是名众生
所谓众
其实是基于我、人痴念的错误概念
一个种族是众
一个人也是众
一只手也是众
所谓生
其实也非生
不过大海中缘起一浪
所谓四谛,以轮回的角度来看,集是苦因,苦是苦果;从解脱的角度来说,道是乐因,灭是乐果。然而,正因生死轮回中充满了缺憾和痛苦,才是人道中修行者提升人格、追求解脱之动力。所以说,在家与出家并不是两个截然无关的境域,入世与出世也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选择。
金刚经初释24-不执貌相不求具足
金刚经初释23-真如世界福德实空
金刚经初释22-慧眼若开一体悉见
金刚经初释21-通达无我善莫大焉
金刚经初释20-无欲受持消业勇进
金刚经初释19-荷担如来惠己惠他
金刚经初释18-如是实证解痛除嗔
金刚经初释17-无相无住信受奉行
金刚经初释16-谦卑养福诚敬润德
金刚经初释15-此福如树彼福若烛
金刚经初释14-告别痴迷拥抱解脱
金刚经初释13-不必执著小乘之路
金刚经初释12-真正放下利己利他
金刚经初释11-有为世界皆是尘埃
金刚经初释10-今生再难也要努力
金刚经初释09-无所不在真如如来
金刚经初释08-有效布施收获福德
金刚经初释07-众生菩萨人人如来
金刚经初释06-持善护念慎思如是
金刚经初释05-金经由来如是朴实
金刚经初释04-如是经题字字珠玑
金刚经初释03-金经所在贤圣汇聚
金刚经初释02-且读且背学耶持耶
金刚经初释01-见闻受持何其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