疗&愈:叙事或声音,咱一起。学生作品展心情随笔

读孟浩然《春晓》

2019-02-28  本文已影响11人  黄源水

我平生读的第一首唐诗,当属孟浩然的《春晓》。还在牙牙学语时,不识字,多少次,听哥哥姐姐读给我听。只觉得好玩,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小时候,家里有一张老式的雕花木床,闽南方言称“眠床”。床的四个角有四支柱子,榫卯结构,三面有围屏,闽南方言称“遮风堵”。围屏雕刻山水、花鸟图案。床的顶上有盖,是用细木条做成的框架,闽南方言称“承尘”。这种“眠床”配有五面一体的“蚊帐”。在床的正面,蚊帐的正面“床额”上绣有一幅精美的绸布花鸟图案,在图案旁边绣着孟浩然《春晓》诗句。诗句要按从上到下、从右到左的顺序来读,绸布是粉红色的,诗句是用蓝色的丝线绣成的。也许,绣这首诗在蚊帐前,是希望每天都能够睡个好觉。

无数次的仰望,无数次的朗读。小时候的我是看着这幅画和读着这首诗长大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读起诗句来,朗朗上口,但是无法理解其中的诗意。只是经常听到父母的唠叨,说小孩就该早睡早起。

后来,上小学了,仍有睡懒觉的坏习惯,早上总是要父母或者哥哥姐姐叫唤,才能够起得了床,起床总是显得很被动。父亲老是调侃说,“你是亥时出生的,亥时是猪时,猪能不贪睡吗?”

上小学的时候,即使是早睡,也无法早起。对于孟浩然的《春晓》,就只能够理解“春眠不觉晓”这一句了。因为起床起得比较迟,并没有听到小鸟的啼叫声。要听到小鸟的叫声,还得起得比小鸟更早一些。

一直到了三十多岁,我生活在离老家四五十公里的另一个小山村里,房子的前后左右都是杂树丛生的小山环绕着。几乎每天早上,都被唧唧喳喳、啾啾嘤嘤的鸟声吵醒。就在我住的楼房的墙壁缝隙里,长期住着一群小麻雀。这群小麻雀白天就与食堂养的鸡鸭蹭饭吃,晚上就住在楼房的“夹缝”里,过着它们惬意自在的安逸生活。

都说“三十年前睡不醒,三十年后睡不着”,到了后来,我有时候也失眠了。有一次,也是暮春时节,整个晚上辗转反侧,一直到小鸟呼朋唤友“伊伊哑哑”没完没了嘈杂声不停时,我仍然睡不着,临近拂晓下雨了,窗外还夹杂着风雨声,我忽然想到孟浩然的《春晓》。孟浩然写这首诗的时候是不是也失眠了。你看,“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如果酣睡如泥,怎么能够知道夜来有风雨声呢?也正因为晚上听风听雨,没能睡个安稳觉,等到天快要亮的时候才浅浅地睡着,才导致早上该起床时“春眠不觉晓”,导致了春睏。

“春来春又去,花开花又谢”,要是在初春,和风细雨,也许没有那么明显的风雨声。“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写的应该在惊蛰之后,暮春之时。

《春晓》写惜春,写对春天的热爱,也写出诗人内心淡淡的忧伤。经典在于童叟无欺,老少咸宜。不同年龄的读者,不同心境的读者,有着不同的理解,这或者就是经典常读常新的艺术魅力所在。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