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09发展视角:如何看待家庭的生命周期
前面三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如何从系统的视角、关系的视角、结构的视角看家庭。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看待家庭的最后一个视角:发展的视角。
我给你说一个新闻。说有一年春节,腾讯做了一个调查,发现有52%的年轻人屏蔽了父母的朋友圈。知道自己被子女屏蔽以后,父母的反应大都是“是不是我做得不对”“觉得心里不好受”。
而在调查的结尾,记者也呼吁说“希望两代人能更多沟通”“一起取消屏蔽,让你的父母做你的圈内人”。
你怎么看这条新闻呢?
发展视角
如果用静止的视角,很多人会把这种现象看作是父母之间的代沟、沟通的隔阂,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这个视角背后有一个假设,就是父母和孩子之间,总是越亲密越好。
可是,如果从发展的视角,你就会理解,在这个发展阶段,孩子和父母的疏远不是问题,相反,他们过于亲密才是问题。
这背后有孩子合理的情感需要:独立的需要。正是因为要保护自己的空间,他们才会屏蔽父母的朋友圈。
那到底什么是发展的视角?家庭心理学里有一个理论,叫家庭的生命周期理论。
这个理论是说,就像人要经历幼年、童年、青少年、中年到老年一样,家庭也会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需要家庭成员在心理上做出调整和改变。
如果调整顺利,家庭就能顺利进入下一个阶段。如果调整不顺利,那家庭就会卡在那里无法前进,家里的每个人也会因此痛苦。
对于我来说,我在咨询时每见到一个家庭时,都先要理解这个家庭处于哪个阶段,这才能进一步理解他们面临的任务是什么,又可能会出现哪些问题。
阶段一:年轻人离家
那家庭要经历哪些阶段呢?让我们从家庭建立的源头开始。
首先,是年轻人离家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年轻人需要完成心理上与原生家庭的分离。
当然这不是说他们要跟原生家庭断绝关系。但是,在这个阶段,父母要放下对孩子的关注和控制,而孩子也要放下父母,去发展他们自己。
如果他们与原生家庭的关系过于紧密,那他们就很难对家庭以外的异性有兴趣,也很难有信心去建立一段亲密关系,为成家做准备。
现在社会上不结婚或晚结婚的人似乎越来越多了,结婚率逐年下降,大龄青年,尤其是女性,经常变成一个社会讨论热点话题。
我觉得,这个现象背后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没有被提及。那就是,我们这一代的年轻人,因为有很多是独生子女,与原生家庭的关系往往更加紧密,这让他们的离家变得更困难。
而父母呢,想的不是如何让孩子能够离家,而是增加他们的介入,比如不停劝孩子结婚、张罗孩子相亲。
这些父母不明白,问题并不在于孩子要不要结婚,而在于这些年轻人在结婚之前,需要获得一种主导自己生活的能力。而他们的介入本身,就会变成这些年轻人离家的阻碍。
阶段二:成家
如果两个年轻人幸运地完成了离家的重任,又幸运地遇到了彼此,从恋爱走向了婚姻,他们就进入了第二个阶段:成家。这个阶段的重要任务,是建立协调的规则。
西方有句谚语,Honeymoon is over,蜜月结束了。意思是说,好事结束了,坏事开始了。
也有更夸张的说法,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
这些说法从侧面提示了这个阶段的难题。
一般来说,一对夫妻总有不同的家庭背景。他们既要保持自己的独特性,又需要建立一种彼此协调的共同规则。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这些协调是全方位的,从该什么时候起床、睡觉,到谁来做家务、到谁来管钱、怎么处理和对方原生家庭的关系、怎么度过共同的闲暇时光、怎么过性生活。几乎每一件事,都需要夫妻双方作出协调和改变。
完成这一阶段的任务,伴侣就会把这种改变当作心甘情愿地为爱付出。如果没有完成这个任务,这种改变就会变成强迫和控制的游戏,并一直成为婚姻生活的矛盾。
比如,我曾见过一对年轻的夫妻,两人都很爱旅游,是在旅行的途中认识的。一来二去,最后走到了一起。
在谈到婚姻对彼此的改变时,丈夫说:“我原来是一个浪子,每年到处去旅游,一年挣20万,要花25万。结婚以后呢,把钱都交给妻子管,每个月就给自己留两千块钱零花钱。一下班就回家。”
妻子说:“我原先是一个特别有计划的人。跟我老公在一起,我就不做计划了。因为做了也没用,事到临头他总是要改的。他很随性,我也就跟着变得随遇而安了。”
不过当两人讲起这些改变时,都带着甜蜜的笑意。他们觉得为自己爱的人,付出是值得的。而这种改变,会变成彼此的默契。最终把两个人变成了一体。
我也见过另一对夫妻,情况刚好相反。丈夫以前是做文艺工作,在欧洲留学,秉持着一种特别的自由主义态度。没结婚之前,他经常跟朋友喝酒聊天,也有很多异性朋友。
妻子最开始也是他的崇拜者,可是结婚了以后,妻子就开始变得敏感,希望丈夫能多回家,而丈夫却怎么也不想改变他的生活方式。
丈夫说:“我从来没想改变你,你为什么要改变我?我们就像以前那样生活不好吗?”
我心想,如果一对夫妻结婚了,却没有为彼此做出改变,那这对夫妻在事实上就并没有结婚。因为他们还是单独的个体,而没有变成真正的一对夫妻。
阶段三:养育孩子
真实的婚姻是包含着改变甚至牺牲的。当家庭进入第三个阶段时,这种改变和牺牲就变得更为明显。这就是养育孩子的阶段。这个阶段最重要的任务,在抚养孩子的同时,能够保持夫妻之间的亲密。
这个阶段,夫妻升级成了父母,家庭的重心也转移到了孩子身上。父母需要协调的家庭事务成倍增加。
在这个阶段,最容易产生的问题,是夫妻都开始以孩子为中心,而没有空间去培养对彼此的亲密感。
有的夫妻就会抱怨,说孩子出生之前还有很多事情,比如第一次约会、第一次旅行、准备结婚之类的,可是等孩子出生以后,标志生活的事件就变成了:孩子一岁了、孩子上幼儿园了、孩子上小学了……
如果在上一个阶段,夫妻之间已经培养出了足够的默契,他们就能一起配合,去完成抚养孩子的重任。而如果他们没有这样的默契,很容易出现新的问题。
婚姻中有个著名的魔咒叫“七年之痒”。据我观察,之所以会出现七年之痒,是因为结婚第七年,孩子刚刚幼年。孩子的出生不仅会增加夫妻抚养孩子的压力,还会挤压夫妻情感交流的空间。
当夫妻感觉不到来自彼此的亲密,而家庭生活又变成了一种琐碎又程式化的任务,夫妻中的一方就容易向外寻求情感寄托,从而出现七年之痒的现象。
而另一种常见的现象,是夫妻之间没有解决的矛盾越来越深,最后把孩子扯进了矛盾之中。
通过把孩子三角化,形成了不良的家庭结构。我们在上一讲说结构视角时说到,夫妻的一方跟孩子关系紧密,而另一方却好像被排挤在家庭之外。这其实就是家庭在前一个阶段的问题没有解决才导致的。
阶段四:下一代离家
当夫妻形成了不良的家庭结构,这种家庭常常就会在第四个阶段遇到困难。就是年轻人离家的阶段。
只不过第一阶段离家的年轻人这回变成了父母,而下一代的孩子要带着他们自己的使命踏上人生的征途。
为什么不良的家庭结构会造成孩子离家的困难?常常是因为,父母未解决的矛盾,让孩子在这个家庭里扮演了特别重要的角色,而孩子的离开,常常意味着对家庭的重大冲击。
我曾见过一个毕业好几年的年轻人,他说:“我是一定要回家吃饭的。如果我不回家,那我爸爸通常就不会回家吃饭。我知道他是有意避开妈妈。如果我不在家,他们就没什么话说。”
在这种情况下,他妈妈把所有的关注都放到了他身上。而他呢,也对爸爸妈妈有很多的埋怨,觉得爸爸成天不着家,妈妈又把自己当小孩。
我问他:“那你为什么不离开,去找自己的伴侣呢?”
他说:“我能怎么办呢?他们都老了。我能眼睁睁看着妈妈难受,看着这个家过不下去吗?”
就像很多例子一样,通常这些不能离家的年轻人,对原生家庭有一种特别的忠诚。这种忠诚又混杂着对自我、对爱情、对家庭生活的怀疑,最终变成了我们和原生家庭的相爱相杀。
当然,这只是家庭的发展的四个基本阶段。还有一些特殊的阶段,比如孩子离家以后的空巢期,以及离婚、丧偶等意外的家庭发展阶段。这里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我想说的是,当你用发展的视角看家庭时,你会发现,家庭的发展有一个特别的情感线索,就是忠诚的转移。
随着家庭的发展,我们需要慢慢从忠诚于自己的父母,进化到忠诚于我们自己的内心,再到忠诚于我们的配偶和子女。
正如瓜熟蒂落,我们的父母曾带着不舍从我们生活的舞台中央谢幕,我们作为父母,也会从孩子生活的舞台中央谢幕。而生命,就在这种忠诚转移的过程中,不断传承。
到这里,我们看待家庭所用的四个视角就已经全部讲完了。从下节课,我们就戴上这四副眼镜,去看看家庭中具体发生的事情,以及它们的解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