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常称佛名号,三业自调伏
(一)
和老人相处,不要直接用言语反对他。言语直接反对,他会逆反,不听你的。可以先用柔软语,柔化他的心,再慢慢引导,让他按你的意思做。
2015年的时候,说到念佛或是皈依,我父亲口里不说,心里很反感,嫌我一天不误正业,一门心思用在学佛上。2016年的时候,父亲就自己去打了佛七,2017年父亲问我,原来打佛七的那个寺院还有没有佛七,意思是他还想去,或是看我有没有去。
其实,在这几年,我所做的就是做自己该做的事,不去管他,不强迫他做什么。把自己的事情,相对做好了,父母自然会认可我们,从而认可我们说的,近而认可我们说的佛法。
(二)
不敢说这是有德行。很多时候,就是面上过得去,沟通的技巧,能略微运用,老人就会转变。
这个时代能在心地上下功夫,固然很好,然而实际上在面上能做足功夫,就是在身业和口业,能善加注意,其实已经很不容易了。
很多学佛人把精力用在意业上,做了很多努力,但是忽略了,甚至有时候轻视口业和身业,认为这两个是表面功夫。
然而,这两个在我们接引众生时,显露在最外面,表现得最直接。
至于我们心里想什么,他并不知道,而且凡夫之心进进退退,变幻无常,没有恒常。可能现在孝心感恩心很切,过一会又找不到感觉了。
倒是可以退而求其次,先在身业和口业上下功夫。事实上,口业和身业改变了,意业怎么会不改变呢?
在这个时代,直接修意业不现实。修身业和口业的好处是,这两个看得见、摸得着、抓得住、听得到,有时候信息反馈也很快,你扔出去一句不好的话,对方立马就会用不好的话回敬你……所以,修行起来也相对比较灵敏。
不像意业,你心里好不容易转变了,想看人家的转变呢,却杳无音讯。
(三)
不要说没有意业的口业和身业的修行,是装。实际上,最初的修行都是从装开始的。
不要说我就是要真实。说到净土法门,谁敢说,有口无心的口念弥陀,心一点儿不受归拢。这是不可能的。
这样说也等于说,阿弥陀佛毫无用处,这句名号毫无价值,或许都不如世间帝王的名讳。真的是这样吗?当然不是。
你要真实的意业,事实上凡夫的“真实”意业,仍然是虚假不实的。
凡夫的真实意业唯有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以果地觉,为因地心”,这句名号是真实的,是真实功德,恒久不变。
《十念法要》云:
不顾妄念余念,不谓散乱不净,唯口称名号。若常称名者,以佛名之德,妄念自止, 散乱自静,三业自调,愿心自发。
故愿生心少时,亦南无阿弥陀佛,
散心增时,亦南无阿弥陀佛,
妄念起时,亦南无阿弥陀佛,
善心生时,亦南无阿弥陀佛,
不净之时,亦南无阿弥陀佛,
清净之时,亦南无阿弥陀佛,
三心欠缺时,亦南无阿弥陀佛,
三心具足时,亦南无阿弥陀佛,
三心现起时,亦南无阿弥陀佛,
三心成就时,亦南无阿弥陀佛,
此即决定往生之方便也,纳于心腑莫忘失。
“三业自调”指身口意三业自调,它是常称佛名的自然功用。
但是不可错用心,“不顾妄念余念,不谓散乱不净,唯口称名号。”心不可用在除妄念余念上。心要用在那里?用在称名号上,用在佛那边,用在佛功德,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上。则三业自调不是人为造作,而是自然功用。
宗明2019月2月2日
(150)常称佛名号,三业自调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