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汇城

纳西族竟然还这样过年,惊呆了!

2019-02-14  本文已影响23人  泊心云舍

中华儿女对过年总怀有一种质朴而热烈的感情。

春节最早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它是汉字文化圈传统上的农历新年。

与汉族同根,生活在祖国西南边陲的纳西族,也同样将春节作为当地最大的传统节日。

纳西族是中国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民族。它原是中国西北古羌人的一个支系,大约在公元三世纪迁徙到丽江地区定居下来。其中东巴文是一千多年前由纳西族人创制的最原始的象形文字,也是至今世界上少有的还流传的民间活的象形文字。

如今纳西族绝大部分还是居住在滇西北的丽江市,少部分分布在其他县市和四川盐源、盐边、木里等县以及西藏芒康县。

怀着对纳西族的敬意与好奇,这个春节我走进了丽江古城,走到了纳西族的人群中。

纳西人把过年称为“由本吉正”,又叫“库市”。纳西族的春节从腊月就开始了,古城街头人满为患,民间素有“达瓦纳西努”之说,意思是“腊月间,纳西人发了疯”,足以见得纳西人对过年的狂热。

除夕来临之际,你会发现古城纳西族的家家户户的花瓶里插上了几束娇艳欲滴的山茶花,花盆也附上了红纸书写的“春”字,门头贴上了春联和门神。

纳西族的先民信奉神灵,崇拜大自然,相信天地万物皆有神灵主宰,所以流传下来的节日都跟祭祀有关。翻开纳西族泛黄的历史风俗画,最传统的过年习俗莫过于祭祖和祭天。

祭祖

对纳西族而言,年夜饭之前,第一件事就是祭祖。按照纳西族年夜饭习俗,其中最不能缺少的是一个完整的腌制猪头。将猪头煮熟,再在猪嘴上插几朵野山茶花,然后把它抬到家里的神龛前,按辈分先后给祖先牌位磕头。

大年初一到初三,纳西人都要带上各种祭品去上坟祭祖。这几天,金虹山、蛇山家等扫墓集中地人头攒动,烟雾缭绕。

到了墓地后,先祭山神。在纳西族传统观念里,山神管辖着一家人的墓地,所以每个家庭的墓地上都竖有一个象征山神的石头。

在祭祀山神和扫墓时,要祭献香烛、纸钱,还祭献野山茶花。另外一定要祭献酒和茶水,纳西语称之为“日少类少”。最后每个人向祖坟磕头祈祷。

祭天

祭天是纳西人春节期间一项很重要的活动内容,也是纳西人最大的节日,也是东巴教最大的仪式之一。

首先选好祭天场所,由东巴教掌教人任祭司,并宰杀轮流喂养的祭天猪。各家各户都要捐大麦、小麦用来酿酒,做饵块。祭时用全牲大祭,在场者均要洗手执香肃立。

祭天过程中,老东巴会在一旁咏诵东巴经——《创世纪》。满场肃然,一片静默,这是一场震撼心灵的群体民族情感体验。

在经语的洗礼下,每个人被带回了远古时代,看见了先祖的模样,走过先祖曾走过的许多地方,回顾先祖力挫天神天舅和各种仇敌的业绩,回味始祖面对天神发出的豪言壮语,心中一股热血沸腾。

祭毕,用猪血灌肠,猪头、内脏烧汤,熟后按户分食。大祭后三天,还要进行以各家各户为单位的小祭。

棒棒会

农历正月十五是纳西族举行“棒棒会”的盛大节日。

据记载,这种集市活动自明朝起就有了。早期主要以交流竹木农具为目的,后来花卉、果木树苗、盆景、家具及家庭生活日用品也相继出现。

在纳西族传统里,正月十五是小年,小年之后就开始春耕生产,纳西族农民每年要更换一些带把柄的农具的木把,棒棒会正好为即将到来的春耕所需要的农具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场所。

天蒙蒙亮,农民就从四面八方汇集丽江县城,买卖锄把、竹竿、箩筐等竹木农具,还有许多用竹、木制作而成的果树和花卉出售。远远望去,满街都是竹木棒棒,热闹非凡。

篝火晚会

纳西族新年篝火晚会是丽江古城最受欢迎的传统活动之一。纳西族人能歌善舞,有俗话说“火不熄歌不停舞不休”。在这样盛大的节日里,他们可以从天黑唱跳到天明。

不管是熟悉人还是陌生人,都会围坐在熊熊燃烧的篝火边,吃着纳西族特色的食物,彼此手牵着手,唱歌、跳舞、喝酒、聊天……

放河灯

新春放河灯是古城一道亮丽的人文风景线。春节期间,纳西人都会亲手制作精美的河灯,随着人流来到古城小桥边,许下自己和家人的心愿,再将河灯缓缓地放入流淌的溪水中,愿望就会实现。

放河灯起源于丽江古城小桥流水的建筑风格,小河弯弯曲曲,可以将灯带向未知的远方,也寄托着人们心愿必会实现的美好遐想。

纳西族的新年让我感受到记忆中浓浓的年味,但随着全国各民族文化的深入交流,传统民俗的延续越来越受到外界的挑战,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变得更具有时代意义,很庆幸纳西族还保持着一份遗世独立的姿态,为灿烂的中华文明增添一抹亮丽的色彩。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