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此奇妙,苏轼和黄蓉因一首词在大雨中的“偶遇”
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大文豪苏轼是北宋的人物,侠女黄蓉则是被设定在南宋的一个虚构人物,这样两个看起来原本毫不相干的人物怎么会“偶遇”到一起呢?人生就是如此奇妙,苏轼和黄蓉穿越两百年,在大雨中的“偶遇”缘起于苏轼的一首词。
一
这首词就是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原词如下: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遇到大雨。携带雨具的家仆先走了,同行的人被大雨一淋,都感到非常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认为,不久天就放晴了,于是写下这阙词。
别去听那风雨穿过林间击打在树叶上的声音,就这样一路吟诵长啸着慢慢行走。穿着草鞋拄着竹杖轻便的胜过快马。风雨这点小事有什么值得人害怕的?即使披着一件蓑衣,也可以在这风雨中畅快平生。凌冽清寒春风迎面吹来,些微有点冷,使得酒醉的人也清醒了。这时已经是天空放晴,夕阳斜挂山头迎面照来。再回头看一路的萧瑟风雨,回去吧,于我而言这一路其实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晴朗,只是一路的际遇而已。
别人都说人在高兴时,看山山也在笑,跌个跟斗也是上天的垂爱。可是一旦遇到不如之事,往往食不甘味,寝不安枕。苏轼这篇看起来满眼兴高采烈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恰恰是作于他的人生低谷期。《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苏轼在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的作品,彼时的苏轼已经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团练副使将近三年。
事实上,苏轼虽然才学闻名于当世,一生其实历经坎坷。因政治理念与上不合,他的一生几乎大都是在不能一展宏图抱负的低谷期中,但也正如这首《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所表现的那样,他的一生同时也是豁达而潇洒的。因为他早已将一生的坎坷不平,看做了自己一生的因缘际遇,都是自己一生的一部分,从而泰然处之。就像三月七日沙湖道的风雨一样,这些在别人看来是天公不作美的风雨,于他而言其实是也无风雨也无晴,只不过是一路应该有的际遇和风景。沙湖道的一场雨,狼狈了同行者,却解放了苏轼。
二
两百多后的南宋,金庸先生虚构出的侠女黄蓉也经历和苏轼相似的蜕变。只不过女侠黄蓉的困扰并不是事业,作为当时天下武功最顶尖的五个人之一黄药师的女儿,她在江湖的起点早就高出了很多人。困扰住侠女黄蓉的是一种叫爱情的奇妙事物。
当时的郭靖和黄蓉虽然两情相悦,却无奈黄蓉的父亲黄药师秉性古怪,又嫌弃郭靖蠢笨加之种种误会,始终不同意两人在一起。黄蓉历经千辛万苦,终于说通了自己的父亲,正以为自此可以和靖哥哥天长地久的时候,突然横空又冒出个蒙古公主华筝,和郭靖早有婚约。一时不免戚戚然。终于使的黄蓉从戚戚然情绪中解脱出来了,也是和三月七日沙湖道一样的大雨。郭靖和黄蓉赶赴岳州岳州丐帮大会,途经江南西路界内时,适逢盛夏,突然风雨大作。郭靖的伞被大风吹坏,就提议黄蓉:咱们快跑。黄蓉却说:前面也是大雨,跑过去还不是一般淋湿?一时,又想起郭靖、华筝的事。正和这大雨一样,到底是避不了、躲不过的。既然前途注定了伤心忧患,也何必在意怎样的走法呢?于是郭靖、黄蓉就在长岭风雨中缓缓行去。这一节岂不正合了苏轼“何妨吟啸且徐行……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境界?长岭的一场雨,淋湿了在雨中奔跑的人,却解放了缓行的黄蓉。
北宋、南宋,相距两百余年;苏轼、黄蓉,则相距相距庙堂江湖之远。苏轼和黄蓉本来两个毫不相干的人,却偏偏因为一首词——《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能在一场大雨中,穿越两百年的时光,消弭庙堂江湖之隔,进入同一种豁达潇洒的境界。人生就是如此奇妙,不是吗?
我是分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