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为政篇7

2022-03-13  本文已影响0人  清风8351

【原文】

子游问孝①,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注释】

①子游:孔子的高足,姓言,名偃,字子游,吴人。

 言偃。字子游,又称叔氏。春秋时常熟人。孔门72贤弟子中唯一南方弟子。擅文学,曾任鲁国武城宰,阐扬孔子学说,用礼乐教育士民,境内到处有弦歌之声,为孔子所称赞。孔子曾云:吾门有偃,吾道其南。意即我门下有了言偃,我的学说才得以在南方传播。故言偃被誉为“南方夫子”。后人配祀孔庙,称“十哲人第九人”。唐以后多次追封。明嘉靖时改称“先贤言子”。清康熙时设置五经博士一员,由言偃后裔世袭。今虞山镇言子巷有言子故宅,虞山东岭有言子墓,学前街有言子专祠,州塘畔有言子故里亭。

【翻译】

子游请教孝道,孔子说:“现在所说的孝,指的是养活父母便行了。即使狗和马,也都有人饲养。对父母如果不恭敬顺从,那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

【解读】

现代人对父母最常用的一句话是“老有所养”,并且认为做到这一点就是尽孝了。但在孔子看来,这个观点是错误的,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父母只有养,而没有尊敬的心,就与养些犬马没有区别。若是真心孝敬父母的话,就不应仅停留在养的表面上,对父母的孝应当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敬爱,这才符合孝道。

孔子在这里强调了“孝”必须是对父母发自内心的“敬”,是一种自觉的伦理意识和道德情感,而不仅仅止于“供养”上。否则就不是真正的“孝”。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