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风、捉影与挖根的人
这世界有三重关系:人与物质,人与人,人与自己。
“关”是人的关注点在外面,向外关注,不同人的关注点有大与小,这是人眼光与对时空的格局大小,一个人可以关注到整个的宇宙,整个的社会,也可能只关注到自己,甚至连自己的整体也关注到不,只是关注自己这一侏大树是的某一片枯叶,他忘掉了自己的优点,忘掉整个的大树,而心灵随着这一片枯叶在摆动。关注点小的,只是关注到眼前,所有的小事都是大事。关注到十年甚至是百年,眼前所有的事都是小事。
系就是人开始向内关注,观自在,就是身系何处,身是何物?人自己的境界可以是无比之大,人感觉自己是宇宙,是星球,也可以是一只可怜的婴儿,一只小蚂蚁甚至完全感觉自己不是东西。可以见到自己的内在境界大与小。人内在境界越来越大,外在对人的影响就会越来越小。

捕风捉影原意是一个贬意词,只是在生活之中,我们却经常的用到它,并且它们两者还是有高下之分,过去的古人都是喜欢风月,宋代诗人释志璇的《偈五首》。原文:“竹影扫阶尘不动,月穿潭底水无痕。”意思是在竹影照在石阶上,风轻轻吹动,酷似竹影在扫阶上之尘,而灰尘依然故我,是不会动的。

是啊,竹影是扫不动尘土,也在水中无痕,但是风可以啊,风吹动了竹,于是那一些竹子的影子就会摇动,这时人想让那一些影子停止下来,一是会急忙着与那一些影子的战斗之中,哪里有一些阴影,就忙着冲向那里,想清扫那里的影子,但是扫来扫去,恐怕影子也不会少了半毫,而人却累的要命。

这时,只要我们回过头去,去感受那一些风好啦:风来了,影子动,就让它们动好了。我们自己并不急于去清扫。扫也没有用。它们还是会动一个不停。因为,动的不是影子,是那一些竹。也并不是竹子想动,树欲静而风不止。只当风停了,影子也就不会再有摆动。
那么,与其去捉影,不如去捕风啊。能够去寻找与搜索自己感受的人,就是捕风者,而老是在观念与念头上作文章的人,就是捉影人啊。捕风者抓住的是能,而捉影人抓住是空气与量。从这一个意义上,捕风者比抓影人的工作要有效的多啊。

人是身心灵的聚合物,我们的大脑至少有三层,我们的表意识在那一个蓝色的新皮层内,它的内部会不停地浮出出一个个的念头,现在有很多的机构发起行动,号召大家来观照并且是捕捉这一些念头,然后用些办法去清除它。其实我们表意识,也就是在前额叶内的一些念头,是由人颞叶内大脑硬盘以前潜意识里的观念里浮出现出来的。就象我们煮开的潜意识里的水,然后这一些意识的气泡就浮现出来。
而水为什么会突然开,是因为下面有了火,人的蓝色理性的大脑,有了黄色边缘系统的情感燃烧与激发。而黄色边缘系统为什么会激动燃烧起来,是因为红色的本能大脑在报警,我们人类有200万年都生活在非洲的大草原上,遇到狮子,红色本能大脑打开而其他所有大脑都关掉,保命要紧。一旦红色激发,是人感觉自己遇到了危险,又回到大草原上与狮子开战,其实可能是遇到一只小蚂蚁咬一下的问题

还要人说,我不是去捕风,也不去捉影,而是去找大脑里的那一些已经固化的观点与知见,象啄木鸟一样,把这一根根的竹子给挖出来,于是有了再大的风,也不再会有影子。不用再忙了。事实上人的内在,不是长楠木,就会长草。草长高一点就成了竹子。根挖的再干净,过不了几天,新的草又会生长起来。其实所有的竹子都是共有一些根。象韭菜一样,这里的根断了,其他的根还会长过来。

事实上,让这一个捕风捉影人行动的原因,不是我们关注到的对象的大小,是人与他们的关系与关连性的的认识,感觉到重要,就会忙着去动它,捕风者与捉影人在忙碌的工作对象,潜意识上都会有重要与不重要之分,重要的影子,人就会忙于去扫一扫,不重要的影子,哪怕是大楼里出现的裂缝的阴影,有的人也懒得去动它。这一个重要与不重要是相对的。是那一个观测者的主体而决定的。人的高度是相对的,自己站的位置越来越高,对方大山的高度就会越来越低。

这一个观测者自己越来越大,于是这一个影子的摇动与摆动对观察者的影响,也就会越来越小。一个内在很小很自卑的人,对于外在什么风影都感觉到很大,很重要。而一个内在特别自大的人,对所有的风景都不太关心,或者是完全感觉不到重要。于是无论那一个风与影子怎样的动,他自己都不会去动它。
前一段时间有人发一个视频,他在野外睡到半夜里,一只豹子却跑过来睡到他身边,于是他真的不感动,同时也不敢动。害怕的要死。是啊,如果反过来是一个豹子旁边是一个老虎呢?那是豹子的不敢动了。另一面,老虎身边睡着一只蚂蚁或者是一只跳蚤,它就不会去捕风,也懒得去捉影,随它去球。

人站在银河系的边缘,看到整个的地球,也只是一个蓝色的光点。反过来,观测者越来越小,而那一个影子也就相对的越来越大,越来越重要。而这一个观测者对自我大小的认知,是人在三岁之前就决定了。一个自大的人,就容易把他人看的越来越小,是他真的感觉自己很大。而一个自卑者,不是他人大,而事实上是他自己内心真的有一些小小的可怜的内在小孩。

人是身心灵的聚合物,我们在心灵上,就会有象宇宙一样无比宽广的内心,境界无比之大,格局也是无比之高,眼前所有的事都会是小事。而我们在本我或者是小我上,我们自己就是一个动物,所有的事都会是大事。用弗洛依德的话,人就是由本我这一个动物的身体驱动者,加上自我这一个凡人的大脑控制者,及超我这一个灵性的领导者三维一体的聚合物。在真我上,我的境界会无比之大,在本我上,人的境界完全没有,就是一个黑毛驴。天天只会发脾气。
人的意识其实是一直在变化,一会儿当坐车人,是那一个领导者,境界无比之大,他会有远大的方向,知道一生应该怎样做。过一会儿变成开车人,成为一个管理人,境界与格局都有限制,天天象一个出租车司机,忙的特别厉害,天天大街小巷子里窜来窜去,好象人生很积极。其实内在没有半点主意,只当一个乘客上了车才有一点点目标。那一个乘客下车以后,又完全没有了主意,忙于下个目标,很可能与原来的方向相反。忙来忙去还是原地画圈子。如果人是那匹马,天天的目标就是吃喝睡与情爱。没有目标也没有方向。

唐僧取经路上事实上七个人,这七个人的境界是不停变化的过程,白龙马还是动物,只有吃喝干,无目标无方向,天下外物不为我所有,少为我所用。沙僧内在的关注点只是在想法与念头上,是捉影者,天下万事万物,他只取一点理论来用,有目标没有方向。而猪八戒的念头是感受上,是捕风者,天下万事万物,他可以抓住大家的感受从而调动他人。孙悟空能量大,是可以挖根的人,他内在还是系挂在能力上,有一点自由打出一片天地。但天天忙着打妖怪,自己可能还是一个妖。也是只有目标没能方向。
到了唐僧,就是一个领导者,内在很少有系挂,他只关注向西方。关注自己的境界如何变大,其他吃喝睡与理论都在不心上。取经还有两个人,那是观音,她是格局与境界已经是无比的大,天下万事万物不为我所有,都为我所用。而佛陀内在就是宇宙,天下万物皆为我所有,皆为我所用。

人有两只眼,一只眼放在外面,关注到我们眼前的事实,而一只眼可以放在内部,人的眼可以在关上,在向外关注,关注自己的格局大与小。也可以在系上,在向内关照,关照自己此刻的境界高与低。人的这一只眼可以看到格局之中,这一些身外的事,还是有一只眼可以觉得到自己心内上的事。向外觉察,就是观外在,于是不管是忙与不忙,都会有时间上的损耗。而向内觉察,明白自己当下在什么样的状态,自己的当下的内在,自己的境界是在变大还是变小。自己的包容性越来越强。还是在变小,包容性越来越弱。

人如果是整个宇宙,他对整个地球与太阳系都可以包容,且不说是面对一个发脾气的人,甚至是眼前千军万马也不会动摇半点。如果人内心还是一个小孩子。内在的情感是就会一直在摆动,很难稳定。一个人让自己的内在一点点的变大,于是外在也就慢慢变小与变空,外在甚至一点都不再见到了,他与外在也不再有关系。

我是我自己,我不是大,也不是小。我没有多,也没有少,人的自性其大无外,其小无内。那一些关系,其实都是外在的。我就是宇宙,就在宇宙的中心,也是那一个司机,那一匹马,只是我们得了解,我们自己的当下,在哪一个意识之内,就在那里,不去观外在而是去关注内在的变化。当关注自己的内存,改变在自己的内存,内在的意有了变化,外在他人就一定会识别出来,他人的意识也会突然改变。

这就是生命的实相,能够看到生命里的实相,内在就是一个强大的人,有无限的动力。而看不到自己的本源,内心就会无比的渺小,看到什么事都是很重要,都会是很感动并且会很激动。天天不是看捕风就是忙着捉影,甚至天天忙着挖草根。忙来忙去,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都是没有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