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人格教育学...

道德与品德

2019-08-28  本文已影响0人  弘道积德

道德非人伪之仁义品德。

道、德,在汉语中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一书。但是道德在老子原文中并未连用,古代一个字是一个意思,所以道德二字绝非狭隘为人为品德。学习《道德经》的方法,第一是大,即通篇背诵,读经典原文,有了自己的理解,再结合大量同道注解,厚积薄发,大道至简,得意忘言,明道真义,老子本旨;第二是小,要从每一个字学起,研究字的本源与本义,从甲骨文、象形字典、《说文解字》等古迹中逐字逐节逐章领悟。第三,大小融合,全篇贯通,善融如轮,畅游天地,道法自然!如果再结合道功就更好了,无俭不成德,无功不成道!

学者关注的是个体如何在社会中生存,道德家关注的是社会如何在自然中生存,道家关注的是自然如何在宇宙中生存!

道德家,尊道贵德、修德证道者也。尊道贵德,道生德畜,万物之奥,善融轮之宗也;循道修德,道纪三宝,修德合道,善融轮之君也。道德家非儒家后天人为之仁义道德也,乃循道修德、修人道以合天道之之天人合一境界也,创造善融善生、和谐生态,是真道德家也!

道者,宇宙天地万物的本源,先天自然之物,无形无相,独立周行;德为有,道之为物,无形落于有形,物之未形,有精有信,道之分形,物之属性,自然本性,实存之物,道德一也,道之分也,德是道的功用和体现,形而上之道,无形无名是为无,有象有物是为有,形而上之无落于形而上之有,道体德用而器显,道生德畜而器生, 是以“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人由德畜而生于道,自然修德才合道,这才是人生的根本意义。 先天道德各有其义,非后天人为道德连用,道德家自然非后天人为之满口仁义之辈,乃尊奉循道而行、道德合一的道德主义者,道德是一切文化的根本,是人类的根本信仰。

老子之前确实有道家,“古之善为道者”,而老子是第一个提出道的概念的,并且把修道法门的德,都做了非常具体的论述,当之无愧是天下第一位道德家!

天地之宗万物奥,有生于无复有无。

惚恍无物融万物,恍惚有象生万象。

太极玄于无极体,无极太极轮一体。

独立周行道自然,善融善生如轮玄。

大象无形执者圣,大器晚成德本性。

道德儒法术器兵,道纪三宝君知行。

尊道贵德道德家,循道修德善融轮。

身如藕实心似莲,根在尘泥花在天。

情心道心一善通,身心合一融圣境。

高山景行行归一,天人合一一复无。

“德"是得之于道,从属于道,自然属性。当形上之道落在社会观的层面时,其所呈现之特性,便是"德”,具备社会属性。“道"因“德”而显,“德”因"道"而存,德按照道的规律运行,道德冲和生天地万物,即器。道与德之间是一种体用关系。道是体,德是用;道是德的本质,德是道的功能属性;道与德一体一用,体用不二。德是顺大路而行,始终如一看着前面。道,本源,引申为原理、规律等;德,通道法门;器,天地万物。求道就是通过修德的过程,道体德用而器显,器修德证道归无即归道。修德是人生的意义。

“德"是得之于道,从属于道,自然属性。道体德用,道之分形,落于有形,生器之有,物之未形,器之本性!当形上之道落在社会观的层面时,其所呈现之特性,便是"德”,具备社会属性。“道"因“德”而显,“德”因"道"而存,德按照道的规律运行,道德冲和生天地万物,即器。道与德之间是一种体用关系。道是体,德是用;道是德的本质,德是道的功能属性;道与德一体一用,体用不二。德是顺大路而行,始终如一看着前面。道,本源,引申为原理、规律等;德,通道法门;器,天地万物。求道就是通过修德的过程,道体德用而器显,器修德证道归无即归道。修德是人生的意义。

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其中“道”指宇宙本源即生育天地万物的本源,道者万物之奥,天地万物、自然运行、人世共通做遵循的法则、真理。“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常无,名朴”,而“德”是指循道而行,即道体德用、道隐德显,德的本意实为天地万物遵循道的规律来发展变化,合道则朴,修道先真,并非局限于人们常说的德性、品行、王道。

道与德是两个概念,除了书名《道德经》,并无道德一词。道德连用始见于荀子《劝学》篇的“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无为修性,以性施行,有为修命,顺道而行,而荀子主张“性恶论”,“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道德”二字连用,荀子“道德”,已经偏离老子本义,礼者乃人为之伪,并无主观标准,不合客观之道也。道德书院理子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