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风土人情~梅山逸韵安化黑茶文化

话茶6~陶澍的安化茶缘

2017-04-06  本文已影响96人  鹅公庄主
采茶美女

“才交谷雨见旗枪,安排火炕打包箱。芙蓉山顶多女伴,采得仙茶带露香。身背竹篓上山岗,白云深处歌声昂,十指尖尖采茶叶,笑语阵阵比情郎。”

这是清代重臣、两江总督陶澍的《芙蓉江竹枝词》之三,以欢快的笔调,浅显的语言,描绘了安化芙蓉山美女茶农的采茶制茶画面。

陶澍父亲陶必铨,以教私塾为生。陶澍十多岁时随父亲到梅城教书读书,闲暇时间去附近的芙蓉山游玩,看到采茶的美女如云,云雾缭绕之间,少女们欢歌笑语,美景与美人相映成趣,于是写诗记录下了少年情郎的心思。

“旗枪”,清明谷雨之间,雷声一响,茶的嫩叶开始冒出来,太阳光下,如同翠绿的旗子和枪尖。雨过天晴,正是上山采茶的时节。“火坑”与“包箱”,因春雨绵绵,经过炒青、揉制的半成品,只能通过炭火烘培,使茶叶干燥,不至于窝堆温度过高,而变质损坏茶质。

很有意思的是,陶家取名注重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所以父亲“铨”字带金,自己“澍”字带水,儿子“桄”字带木。陶澍原配夫人黄德芬,“黄”、“芬”两字为草字头,水木年华,从字面上看,他们俩是很相配的。

黄德芬的祖母陶老太太,与陶澍是同村人,而陶澍的外婆,又是黄德芬的邻居。他俩的婚姻,是陶澍母亲回娘家时,与陶老太太扯谈之中敲定的。

黄家非常富裕,而陶家当时非常贫困,食不果腹,全家人靠陶父教书所得糊口。许多人不知情,陶澍亲妹妹很小就当了童养媳,23岁在夫家英年早逝。陶澍哥哥弃学务农,32岁也早早的离世了。所以陶澍肩担重任,要延续陶家的香火。

陶澍的原配夫人黄德芬,十年间只生了三个女儿,肚子再不见隆起,于是陶澍娶了贺氏天人,应该是一位桃花江的大美女。贺氏生了五女四子,可惜四个儿子,最大的长到十岁,都夭折了。又是一个十年,他娶了张夫人,只生了一个女儿。陶澍想要儿子的心情急迫起来。四年后,他再娶了刘夫人,再四年,他娶卢夫人,但她们生的三个儿子,都过早地夭折了。在陶澍五十四岁的时候,由黄夫人作主,收了家里的一个穷苦人家出身的丫头张氏为妾,就是这位丫头生下了儿子陶桄,为陶澍留了一条根,延续了陶家的香火,后来陶桄还成为了左宗棠的女婿,娶了左宗棠大女儿左孝瑜。

陶澍及妻妾墓群

安化当地还有一个传说,黄家小姐不爱陶澍的穷酸样,而喜欢地主吴家的公子,可是父母之约,不得违抗,到陶家要提亲的前夕,黄小姐心急如焚,她的丫头黄德芬站出来,替小姐分忧,说自己愿意冒充小姐,嫁给陶澍。黄德芬也长得如花似玉,陶澍以为是黄小姐,就欢欢喜喜娶回家了。真正的黄小姐也如愿以偿,嫁给了吴公子。可是,陶澍娶了黄德芬后,竟然事事顺心,高中进士,黄德芬被御封为一品夫人。而贪图富贵享乐的黄小姐,丈夫吴公子在强抢土地时被械斗而打死,家爷因此被活活急死,落得一个寡妇的悲惨下场。陶澍直到51岁当了两江总督时,才清楚夫人调包的真相。

这一传说不靠谱。陶母应该很清楚黄家的情况,应是好事者杜撰,用以讽刺嫌贫爱富的人家。

陶澍不仅是政治家和经济改革家,还是清朝中期最重要的诗人与散文家之一。他的奏疏、散文、诗歌、对联,既是其经世思想的载体,又具有独特的艺术造诣。陶澍还是安化茶这一家乡风物的爱好者、研究者、宣传者,他笔下的茶诗、茶事,对于推介安化黑茶、了解安化黑茶历史都有很大的价值。

  1:生长茶乡

  陶澍的家乡安化是国内知名的产茶之地。山好、水好、生态好,所以茶质好。毛文锡《茶谱》云:“潭邵之间有渠江,中有茶而多毒蛇猛兽……其色如铁,芳香异常,烹之无滓也。”陶澍所居资江之滨的小淹镇,又是这个山区县的茶叶集散地之一。加上陶澍幼年家境十分贫寒,连吃饱肚子和安身之所都成问题,往往“采藜藿以佐食”,“老屋不三间,瓦缺无全椽”。这样的环境给予他从小接触和了解安化茶的机会,从小就对安化茶有着特殊的感情。在嘉庆二十年春(1815年)“消寒诗社”聚会所作的“试安化茶”诗中,陶澍深情地写道:“芙蓉插霞标,香炉渺云阙。自我来京华,久与此山别。”芙蓉,即今安化县仙溪镇境内的芙蓉山,海拔一千四百余米;香炉,即今安化县小淹镇境内的香炉山,山下为陶澍祖居之地,这两座山均产茶。以陶澍当时的境遇,说不定还参与过采茶、制茶等茶叶生产活动,这才导致他在遥远的京城,仍然对两山所产的优质茶叶有着深切的怀念。就在同一首诗中,陶澍还直言不讳地指出:“宁吃安化草,不吃新化好。宋时有此语,至今尤能道。斯由地气殊,匪藉人工巧。”他忠实地记载了“宁喝安化次等茶,不喝新化上等茶”的宋代古语,并接着指出这是由于地质宜茶的原因,并不是制茶工艺有多高。从中可以看出,生长茶乡的陶澍是很以安化和安化茶为荣,且乐于在僚友、诗友之间炫耀的,这也更加证明了他对安化与安化茶叶深厚的乡土情怀。

  2:熟悉茶事

  从陶澍的茶诗中,我们可以发现,他对茶事十分熟悉,如果不是长期生活在茶乡、深入接触茶叶生产,是很难做到的。同样在 “试安化茶”诗中,他紧接着描述:“尚忆茶始犁,时维六七月。山民历悬崖,挥汗走蹩躠。”这四句诗是写种茶之苦。蹩躠,音bié xiè,指奔波劳累的状态。安化茶农有一句谚语:“七挖金,八挖银;九月十月挖,不如床上困(睡觉)。”就是说要趁伏天抓紧为茶园施肥培土。此时天气炎热,茶农攀沿于悬崖峭壁之上,十分劳累。下面陶澍还写到了当时安化各个季节的茶叶产品,最早的叫雨前香,其后依次为谷雨尖、毛尖、挨尖,最后采的为黄茶。最后,陶澍还写到采茶、制茶与售茶之苦:“方其摘取时,篮筐遍山岊。晨穿苦雾深,晚焙新火烈。茶成与商人,粗者留自啜。”正像安化山歌所唱的,“五月采茶是端阳,插秧采茶两头忙,插得秧来茶又老,采得茶来秧已黄”。采茶之时正值农忙时节,无论男女老少都带着篮筐走向茶山的各个角落,清晨迎着全身湿透的浓雾进入深山,晚上又要就着熊熊烈火炒制茶叶。待到茶叶制成,却只能把好茶卖给商人以养家糊口,留下粗茶供自己解渴。熟悉安化茶农生活的陶澍对这些感同身受,满怀悲悯地写道:“谁知盘中芽,多有肩上血。我本山中人,言之遂凄切。”

  3:深谙茶性

  陶澍不仅仅因乡土情怀而喜爱安化茶,而且深知各种茶叶的性味,是一个品茶高手。因此,他在叙述了家乡茶事之后,接下来以其厚重的茶学造诣,对安化茶叶的品性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比对:“茶品喜轻新,安茶独严冷。古光郁深黑,入口殊生梗。有如汲黯戆,大似宽饶猛。俗子诩茶经,略置不加省。岂知劲直姿,其功罕与等。气能盐卤澄,力足回邪屏。”一般的茶讲究轻新,而安化茶独有一种严冷的品性。其色深黑,其味苦涩。就像汲黯、盖宽饶那样喜欢直谏、严于劾奏的刚直之人。而这一点往往被一般的茶人所忽视,体味不到安化茶的茶性猛烈、功效罕见。其实安化茶醇厚的茶气足以清除人体摄入的有害物质,强劲的茶力足以驱除体内的病灶。以汉代两位名臣汲黯与盖宽饶的“憨”与“猛”来比喻茶性,这在茶诗和茶史上都很少见,但陶澍这一比喻却自然贴切、深刻传神,这足以表明陶澍懂安化茶,是真的很懂;陶澍爱安化茶,是真的深爱。

  4:服膺茶德

  古今中外的茶人,都有对茶德的领悟,“茶圣”陆羽认为茶“最宜精行俭德之人”;日本高僧千利休认为茶道的基本精神在于“和、敬、清、寂”;中国当代茶学专家庄晚芳提出中国茶德应是“廉、美、和、敬”。爱茶、懂茶的陶澍,不仅对茶德有着自己的独特体会,而且注重自觉地将茶德与己德融如一体,在品饮安化茶的同时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就在上述《试安化茶》诗中,每节都有关于茶德与修养的深刻体认。在第一节中,陶澍写到自家宴客唯三五碟凉菜、一壶好茶,其原因就是:“煮茗况家风,庭前馀雪白。”即自己欣赏和继承了晋代陆纳煮茶待客、清廉自守的清白家风,就像庭前馀雪那样无瑕。在第三节中,陶澍更是借无良茶商以外地茶充当安化茶的卑劣行径,鞭挞一味追求虚假名声、不能保持品质始终如一的世风。最后他感叹道:“臭味慎差池,我谓茶犹小!”强调相对于茶叶的作假来说,保持品德的表里如一更为重要。第四节中,陶澍进一步阐发了安化茶“闇然而日章”的良好品德:“着号材所长,自昔功已迥。历久用弥彰,暗然思尚褧。因知君子交,味淡情斯永。”安化茶以除毒祛滞著称,而且越是长久地坚持饮用,这一功效就越是显著,这种因性赋形、润物无声、味淡情长的风格,正是陶澍等儒家经世学派追求的人生境界。

  5:留心茶政

  《明史-食货志》记载:“番人食乳酪,不得茶则因以病,故唐宋以来行以茶易马法,用以制羌虏,明制尤密。”“汉川茶少而贵,湖南茶多而贱。湖茶之行,无妨汉中。汉茶味甘而薄,湖茶味苦,于酥酪为宜,亦利番也。”这一记载,说破了唐宋以下直至鸦片战争之前“以茶制边”政策的本质,同时也是以安化茶为代表的“湖茶”大行于世的根本原因。作为关心封建统治与改革的一代名臣,陶澍对这一点有着清醒的认识。他在谈到安化茶叶的功能时,进一步指出安化茶对西北边疆的重要性:“所以西北部,嗜之逾珍鼎。性命系此物,有欲不敢逞。”意即西北的少数民族对安化茶的嗜好甚至超过了珍宝与权力,因为他们的日常生活都要靠安化茶来维系,所以哪怕有野心也轻易不敢表露出来。但从陶澍日后推行盐政改革的思路来看,他并不是一个拘泥于祖宗成法的改革家,就像他因势利导、革除陈规以降低盐价、惠及百姓一样,估计他也不会因为“西北部”嗜茶就去卡他们的脖子,而是会引入市场因素来理顺茶政、惠及边疆。果真如此,则安化茶将提早百余年成为“民族团结之茶”,中国的边疆也将少了许多纠葛和纷扰。只可惜陶澍逝世于两江任上,后人不得目睹其治茶之效。但几十年后,陶澍的亲家左宗棠在治理甘肃茶政时,正是采取了减轻商人负担以保障流通、降低茶价的措施,因而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也给安化茶开辟了更为广阔深远的空间。对此,我们不得不感慨历史的传承之妙。

  近现代学人研究认为,陶澍是嘉道年间经世思潮的倡导者和推行者,是中国近代改革派前期的领袖和核心,他“独于宴安无事、局守文法之时,洞见症瘕,亟起救药(黄彭年语)”,“勇于任事,不避嫌怨”(道光语),第一个突破清代政治经济体系,睁开眼睛看现实,首先将商品经济的运行机制引入改革中,具有某种趋向近代化的意味,并取得了巨大成就,是标志着古老的中国走向近代化的里程碑式的人物。

运茶

 而爱戴陶澍的安化人,更愿意把他看成一个具有安化茶一般高洁品性的长者。

2017.4.6

无戒日更挑战营第十八天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