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一封家书
说来也是巧合,前几天刚发了《到离家很远的地方上大学是种什么体验?》,所述也便是对家的依恋,恰在喜马拉雅FM的活动中看到“我的家书”的活动,便也十分地感兴趣。
那么就行动吧!
可是却发现,自己手边居然没有笔!于是找友人相借,才有了这篇文字。此中波折自是不堪多提,但这也反映了一点:在这个支付宝都天天倡导着“无纸化”的时代,又有多少人还在坚守着“家书”这样郑重的形式?又有多少“家风”在灯红酒绿纸醉金迷中迷失?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即便是与家人沟通,哪怕身在异乡,也常常使用视频聊天、电话等短平快的方式,又有多少人还使用着“见字如晤”的字眼呢?当数据流替代纸墨,那些能沉淀为一封家书的,方显可贵。这“借笔”的一茬,却是让我对湖南卫视与喜马拉雅FM联合举办的这个家书活动有了更深的理解与认同。
那么,就用这借来的笔写一封家书吧。
亲爱的爸爸妈妈:
这样的开头,上一次出现大概是小学的时光了吧。念起来有点想发笑的幼稚感,还有许久不肉麻的小害羞,倒是不如一个“Dear”来得自在些。但既然下了笔,便也就这般了吧,你们是否会听得发笑呢?
湖南卫视的这档节目名为《儿行千里》,而我的大学时代,却是离乡一千【公里】,想来“母担忧”也是成倍增长的。那时年轻不历事,面对高考志愿填报系统,只想报的远一点,再远一点,去获得所谓的自由。当收到录取通知书,你们为我的远行而担忧时,我却没心没肺地认为没事。但临行前那晚的失眠,似乎出卖了我的自以为是。
但真正开始大学生活后,学生会、社团、比赛、活动、兼职,我把课余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似乎并没有那样的闲情与矫情去很想念家。但是吃饭的时候还是会想念“妈妈的味道”,有拿捏不定的事还是会想和爸爸谈谈,对家的顾念就在那些小小的触动下引发。
自然也是有爆发的。大一时生病,室友们都在军训,独自一人捂着肚子扶着墙去校医院,豆大的汗水在额上淌着,脚步虚浮得仿佛下一秒就会滚下楼梯去。那一刻,孤独得仿佛全世界就只剩下了自己;那一刻,对家的依恋好似洪水猛兽。拨通妈妈的号码,听到熟悉的声音后,便是眼泪决堤。我嚎啕着却不发一言,妈妈的慌乱与不安就那样透着电波传递过来。抽噎着说自己病了,然后握着手机一步步挪向医院,仿佛紧握了力量的源泉。
那是第一次独自一人病得厉害,那种无助感,似乎现在忆起,身上仍隐隐发寒。
后来,也渐渐学会一个人在外的生活,渐渐“长大”。虽然也常常有个头疼脑热的,但再没有那样放肆地哭过。有时朋友圈发个在医院的动态,你们来电询问,我已学会了用轻松的语气说:“没事儿”、“已经好啦”、“放心吧”,已逐渐学会报喜不报忧,学会自己承担。
但无论怎样成长,不管多么成熟多么独立,回到家中,我仍是想要做一个孩子呀。
长大了的我,有了许多自己的想法与认知,却希望说与你们听时,能得到认同与理解;
长大了的我,也步入职场,严谨而认真,却仍想在你们面前任性撒娇耍无赖。
我曾说,愿你们不老去,愿我不长大。
大概是不可能的吧……
但又有什么不可能的呢!
在我的心底,
就是这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