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书成课》学员心得

化书成课训练营,痛并快乐的旅程

2018-04-18  本文已影响152人  河马妈妈育儿奇想

说实话,之所以参加“化书成课”的学习几乎是被课程名称所打动。课前对袁茹锦老师知之甚少,心里甚至还打着小鼓:只有两天,估计也学不了个啥吧?怎料到,两天下来,我的脑子已经被烧糊。是的,不用怀疑,这是我近两年参加课程中信息量最大、干货最多的一次。

四个知识点,洞悉培训的本质。

1.“知识不是灌输,而是点燃”。

“知识不是灌输,而是点燃”,课程开始,袁老师如是说。“化书成课”课程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教学思想。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讲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或其他人(包括讲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相比传统教学而言,建构主义教学对“知识”和“师生角色”进行了重新定义、在教学模式上有三个重要的转变(即:内容变问题,讲授变研讨,答案变共识),这些都建构主义教学的最显著特征。

因为自己一直关注儿童教育,所以对建构主义并不陌生,著名的瑞吉欧教育、国内的李跃儿芭学园都源于建构主义教学思想。我很好奇运用在成人教学上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呢?两天的课程,袁老师完美地向我们展示了这一思想在培训过程中的应用,通过学员之间的协作实现了课程的意义建构。

2.GEEAT化书法:实现书中内容与个人经验的有机结合。

以往看书,也时常会有让我触动的知识点,虽然感到与作者产生共鸣,但最多就是记录下自己的心得,并没有全盘考虑,比如思考这些知识的依据是什么,适合于哪些场景,需要注意什么以及如何教给别人。而GEEAT化书法,让书中的知识点与个人经验相结合,对知识有全面的认知,并能促进输出。

3.五星教学法:激活学员旧知,让学员自己找到答案。

五星教学法适合用方法性知识的传递,它一共有五个步骤。从聚集一个学员曾遇到的问题,让学员围绕这个问题进行深入的建构和参与,是“讲授变研讨”的直接体现。同时我发现,袁老师在课堂上传授的,包括五星教学法在内的所有学习活动都与库伯学习圈的原理完全一致。

4.DISC与授课方式的融合

灵活,是我在课程中学到的又一个关键词。没有一层不变的授课方式,在课堂上,培训师应适应学员,而不是学员适应培训师。DISC就是一个很好的工具,通过观察学员的性格偏好,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沟通,并设计和调整授课方式,让学员都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两个启发,转变固有思维。

1.卸下包袱,接纳不同声音

从小到大,我们接受的知识都是别人告知的,好像很少想过是对是错。所以在扮演培训师的角色时,往往想以“统一学员的认知”为衡量培训是否有效的标准。然而,知识有完全正确的答案吗?

思考后,你会发现回答是否定的,在不同的背景下会有不同的答案。因此,培训师在传递知识时,首先要卸下要让所有学员认同的包袱,当出现不同的声音的时候尝试接纳。这样的认知,让我瞬间感到如释重负,培训不是说服。

2.知识不用就无用。

在一次课间,我问袁老师一个问题:很好奇您为什么能记住这么多东西,我看过写过的老是记不住呢?袁老师的回答很简单——“因为没有用”。

短短几个字,道出学习的真谛。学习的意义何在,不就在于对自己本身有用吗?这也让我意识到,我需要做的是减法,把曾经读过的书重新拾起来,找到一个个闪亮的点,进行实践并找到教给别人的途径。

聚焦行动,破茧成蝶。

2018年,我有计划在我“亲子导读”的路上深入下去,来“化书成课”学习的主要目的也是希望对引导儿童阅读有启和帮助。

看似好像不太可能,但当我昨天拿出绘本《好朋友》来,用袁老师教授的方法去探索时,发现不但思路更清晰,更重要的是,它解决了困惑我很久的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在讲完绘本后仍然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并引发他们的思考呢?袁老师课程中的“学习活动”让我茅塞顿开,我已忍不住想立即在课上尝试了。


两天的课,我经历了清晨5点起来准备练课的痛,却收获了认知升维的快乐。正如袁茹锦老师所言:大家都在课堂上拾到一颗颗小石头,它们并不起眼,但只要你用来不断地打磨迭代课程,那一颗颗小石头将会变成粒粒发光的黄金。

“化书成课”之路,并不那么容易,愿在袁老师的引领下,与伙伴们一同践行,共同见证破茧成蝶的那一天。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