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蓑烟雨——《苏东坡传》书评

在正义的抗争中潇洒--简评苏东坡传卷二

2018-12-02  本文已影响66人  温雯二雅

作者:周艾羽

卷二摘抄

实际上,本书中提到东坡的行动事故,也只是一个伟大心灵偶然留下的足迹,真正的苏东坡只是一个心灵,如同一只虚幻的鸟,这只鸟也许直到今天还梦游于太空星斗之间呢。

按苏东坡的政绩说,他是应当官居太守才是,皇帝也有此意。王安石和谢景温反对,使之任附近一县的判官。但是皇帝予以反对,认命他为杭州太守。苏东坡对御史的弹劾视而不见,连修表自辩也不肯,任凭官方调查,自己携眷径直赴杭州上任去了。

苏东坡点头说:“这就是我之所短。也许我生来就太相信人,不管我跟谁说话,我都是畅所欲言。”

以苏东坡的情况而言,其意义正同于伟大的精神,一个人高升到无极限的精神,至大至刚,激烈冲动,因其本身充沛的元力必要发之于外而不可抑制。佩服苏东坡的人和批评苏东坡的人,就常说到他这种至大至刚之气。

苏东坡这人个性太复杂,方面太多,了解不易。因为他精通哲理,所以不能做道学家;同样,也因为他深究儒学,故也不能为醉汉。他对人生了解得太透彻,也对生活太珍惜,自然不愿把生活完全消耗于醇酒妇人之间。他是爱自然的诗人,对人生抱有一种健康的神秘看法。这个想法永远与深刻精确的了解自然密不可分。

跟着他朗朗笑声的歌,我们也听到怒吼和叹息;在鹭鸶的鸣声之外,我们又听见监狱中的呻吟声;在水车上潺潺的水声之外,我们又听到农村老妪的悲叹声;湖滨桥头的庆祝喧哗声中,我们也听到稀疏灰发人绝望的幽怨声。

简评:

苏东坡的壮年,是在大起大落中度过的。他一度被重用,又被打压,如此反复,最后甚至被投入牢中。但这一切未曾改变的是,苏东坡快言快语,狂放不羁的潇洒性格。

苏东坡自己也曾对弟弟说,自己一生所短之处就是跟谁都畅所欲言。然而,正如他爽朗的承认这一缺点一般,他也不假思索的将其完整的践行了下去,并坦然接受了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他任开封府推官时出了一到乡试考题《论独断》,小孩都看得出来他对王安石的讽刺,他果然被罢黜。试问,他自己难道以为王安石一党看不出来吗?当然不是。他只是在屡次上书无果后,潇洒地选择了最直接的方式,昭告所有考生,我苏东坡,就是反对当朝宰相!不得不说,这个苏东坡式的抗争,比那些奏折还未呈到皇上眼前就被贬的朝中官员,激起了更多的水花。而苏东坡知道自己完成了伸张正义的使命,潇洒地到杭州去了。

在杭州以及接下来他短暂停留的州县,他的正直与潇洒更显一斑。他在西湖上放开享乐,喝酒听歌,与名妓一同吟诗作词。但他的正义感却不曾消失。他在歌咏春花秋月时,也不忘农民们在新法之下“尔来三月食无盐”的惨状。他潇洒地游乐,也潇洒地将自己正义的抗争写进诗歌中,尽管他明白这些诗迟早将传入京都,为自己造成麻烦。他尽情享受着美景带给他的快乐,同时也为身边的百姓担忧。他依然是那个畅饮高歌的苏东坡。

可见,他在那个时代中,是极少数能将政治上的抗争与自己的精神生活平衡得如此好的官员之一。他不曾为了朝廷上的黑暗一夜白头,大病不起,乃至以死谢罪,但也不是不理正事。他有自己鲜明的政治主张,有自己的盟友与敌人。但他与王安石一党的小人区别在于,他对政事的关心仅限于将自己的建议传达给皇上,试图将其拉回正道,却不曾为官职和权利担忧过半分。被贬到杭州,他慷慨地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河山。”从乌台监狱中放出,即将流放黄州之时,他前脚刚出监狱就又作了两首讽刺诗,快乐地做起了农民。他是沉醉于人世的,又是超脱于世间的。

可以说,苏东坡的潇洒与正直,是相辅相成的。只有他的这般潇洒个性,才能将他正直的态度诠释得如此淋漓尽致。也只有这样,他才在变法的纷争中,留下了鲜明的苏东坡的足迹。

在正义的抗争中潇洒--简评苏东坡传卷二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