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静 | 笑容的背后是咬紧牙关的灵魂
今天是记者节。酷暑寒冬,枪林弹雨,新闻发生,记者总在现场。2016年以来,平均每四天就有一名记者因向公众提供新闻信息而丧生。尽管,追寻真相的道路不平坦,或许还要面对困厄、危险与恐惧,记者仍在坚守。

在千千万万个记者中,央视记者柴静,是个值得尊敬的记者。
柴静从1995年起在电台主持《夜色温柔》节目,直到2014年从央视离职,身在媒体圈近20年。期间柴静做过很多工作,如新闻报道、节目主持、演讲……等等,但其实柴静做得最好的是记者。

1
作为记者,柴静力求还原真相,甚至身体力行。
2003年,非典肆虐。柴静担任《新闻调查》记者,率先深入到病疫一线,七次与非典病人面对面,参加了《北京“非典”狙击战》的拍摄,成为最早冒死深入非典第一线采访的记者之一。惊心动魄的现场气氛、摇晃的镜头、柴静身穿白色防护服的瘦弱身影和苍白的面容给观众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2
即使在节目现场,柴静也努力通过各种办法揭露事实真相。
一个众所周知的例子是,2008年在新闻1+1节目中反复询问王锡锌关于公款消费的数字。

还有一个热度没那么高的例子,就是在采访网瘾少年那一期。心理医生杨永信开的一个戒网瘾中心,用电击治疗的方法治疗网瘾少年。这个事件引起了广大网民的关注,舆论几乎一致谴责杨永信。在这期节目快结束的时候,杨永信希望她“给大家讲两句”。
一般的记者可能会说一些中规中矩的、似是而非的评价,又或者站在上帝视角发表几句无关痛痒的见解。而柴静只是向家长和孩子问了几个问题,让大家在对戒网瘾中心愤怒的状态下恢复冷静,离开非黑即白的强盗式思维,更剥离偏见的去看看事情的全貌。
3
但柴静对真相的追求,并不仅仅是客观事实。
新闻报道最重要的是客观,正所谓“调查记者应当是不动声色的,真相是流逝在涕泪交加中的”。但柴静在采访过程中发现,只有投入到新闻当事人的感受中才能离真相更近一步。
在采访药家鑫父母和张妙父母时,看到张妙母亲在里屋哭泣,柴静把手放在了她的胳膊上。采访本身就是一种傲慢的立场,唯一消减这种傲慢的方式就是投入他的感受中。

4
近二十年的职业素养,让柴静在出走央视之后,对事情的真相有一种近乎偏执的追求。
2015年年初,柴静推出了她自费拍摄的雾霾深度调查《穹顶之下》。不到一天时间,传遍全网,成为数亿人手机朋友圈中热谈的话题。

这场深度调查的缘起,是因为在2013年,柴静的女儿还没有出生就被查出患了肿瘤,并且在一出生就不得不全身麻醉做了手术。2014年,柴静走访了全中国许多地方,还有曾经遭受严重雾霾的伦敦和洛杉矶,对中国的雾霾问题做了一次全景式的深度调查。她说,自己这一年做的所有的事情,就是为了回答女儿将来可能会问她的三个问题:雾霾是什么,它从哪儿来,我们怎么办。

她说:“记者这个工种,干什么活之前不必要宣扬,更不会挟以自重。大家的关切与期望我是知道的,但不用相信这类的话,《大公报》总编辑张季鸾曾说过,大时代中的中国记者,下笔切忌嬉笑怒骂,要出自公心与诚意。所以,我们做这个工作,报道事情不论大小,不求轰动,但愿事事能践行这一条,才算是配得上自己期望的世界。”

作为一名记者兼主持人,节目当中她是冷静客观的,她有一颗炽热的扶持弱者的心灵。她气质优雅,而又锋芒毕露。“我是柴静,火柴的柴,安静的静”,柴静因其飘逸而明慧的气质,敏锐的让人惊诧,坚定的让人心疼。
-- END --
特别推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