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逻辑》读书笔记6
第六章 概念重建与我国课程创新
一、“知识”概念的重建与课程创新
从历史发展看,国际心理学对于知识习得的研究大体经历了三个里程碑:一是行为主义。行为主义心理学研究,认为知识是行为的单位,作为系统化的刺激反应连接的集合为特征。知识习得,就是基于经验而形成的刺激反应的连接。二是认知主义。认知心理学的信息处理研究与问题解决的能力,而构成信息的意义网络结构的过程。三是建构主义。在情景认知心理学研究中,知识是在每一个人同世界的交往之中加以把握的。因此,知识习得是一种“参与沟通”与“文化实践”的过程,是形成个体同周围世界互动能力的过程。三个里程碑表明,我们对于知识的理解有一个认识发展的过程,我们在一步一步地逼近人类知识的真实。
基于“新知识”的课程创新,其“知识习得”具有如下特性:一是强调知识的经验基础;二是强调知识的建构过程;三是强调知识的协同本质。协同意味着人际之间的多向的持续的沟通过程。人类的知识是通过世世代代的相互协作共同建构的,个体知识的发展也是在众多人的贡献与协作之下促成的。“知识习得”的三层含义:一是知识习得使学习者的经验的合理化或实用化,不是记忆事实;二是知识(意义)习得不是被动灌输,而是主动建构的;三是知识习得是学习者与他人互动与磋商而形成的共识。
二、“学习”概念的重建与课程创新
学习(learning)是通过经验,在行为、技能、态度、性格、兴趣、知识、理解等方面产生持续变化的过程。学习的基本内涵与特性如下:一是学习即行为的变化;而是学习即意义的形成;三是学习即生存的感悟(洞察);四是学习即智慧的对话;五是学习即文化性实践。
课堂教学要形成三个维度的意义与关系的对话的实践过程:第一维度是同教材与客体的对话,形成认知性(文化性)实践;第二维度是同他人的对话,形成人际性(社会性)实践;第三维度是同自己对话,形成存在性(伦理性)实践。
三、“课堂文化”的重建与课程创新
“世界教学的历史,可以说就是使儿童成为学习主体的一部运动与斗争史。”学力是学生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借助学习所掌握的指挥能力”。基础学力分为实体性侧面(通过考试之类的手段容易测定的显性学力的侧面)、功能性侧面(思考力、学习动机之类的学力的智慧运作侧面)。新课程的教育目标分三类:一是达成目标;二是方向目标;三是体验目标。
2018.1.12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