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唐诗(5)
在初唐的诗坛,张若虚和他的“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誉的诗作《春江花月夜》是一个传奇。
张若虚,字和号都不祥,他主要的活动是在公元七世纪的中期到公元八世纪的前期,扬州人,初唐时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为“吴中四士”。关于他的诗,除了《春江花月夜》之外,仅存二首于《全唐诗》,另一首是《代答闺梦还》。
《春江花月夜》是乐府吴声的歌曲名,是《清商曲辞·吴声歌曲》旧题。据传是由南朝的陈后主所创作,原来的歌词已经遗失。张若虚的这首是拟题作诗,诗歌的曲调跟原来的有了很大不同,具体的创作背景无考。诗歌跟随着月的生和落来进行情绪的描写。在月光的照耀下,景、物、人自然交融,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诗歌形象,向世人展示了一副绝妙画卷。
最早收录此诗的是宋代郭茂倩的《乐府诗集》,但几百年间没人将它选入“正声”之中。直到明朝万历年间收入胡应麟《诗薮》,《春江花月夜》终于见得天日,得到世人观赏,这篇绝世佳作的命运才开始有了逆转。
全诗九段三十六句,四句一韵,结构严谨,字雕句琢,形式与内容完美结合,从个人生命经验上升到宇宙意识的哲学思考,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全诗将真切的生命体验融入美的形象,诗情与画意空明纯美,这表明唐诗意境的创造已进入炉火纯青的阶段,并为盛唐诗国高潮的到来,作了艺术上的准备。
诗歌一咏三叹,荡气回肠。大意是: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与潮水一起涌出来。水波倒映月光,月光随水波荡漾,哪一处春江没有月明?
弯曲宛转的江流绕过芳香的草甸,明月照在花林上像是铺洒了一层雪霰。月色如霜,空中的流霜无从觉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江水和天色融合,纯净无暇,唯有一轮皎洁的孤月挂在空中。江水天空成一色,谁最先看到了江上的月亮?月亮又是哪一年最初照到江畔上的人呢?
人生一代代地无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一直运输着流水。
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谁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
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照耀着离人的梳妆台。月光照进思妇的门帘,卷不走,思人更切;月光照在她的捣衣砧上,拂不掉,思妇更恼。
这时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互相听不到声音,我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你。鸿雁不停地飞翔,而不能飞出无边的月光,月照江面,鱼龙在水中跳跃,激起阵阵波涛。
昨天晚上梦见花朵落在幽静的水潭上,可怜春天过了一半,游子还未能乘船而归。江水带着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沉。
斜月慢慢沉藏在海雾里,东临碣石观沧海的游人与潇湘的离人,距离无限遥远。不知有几人能乘着月光回家,只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
闻一多评价《春江花月夜》是“诗中的诗,顶峰中的顶峰”。李泽厚则在闻一多的基础上,对诗意诗境作了进一步的深拓,将此诗在哲学和美学上的价值,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而程千帆的《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被理解和被误解》总算洗刷了《春江花月夜》的“宫体”出身。
这首在诗海里沉沦了许多年的《春江花月夜》,其影响是深远的,诗中佳句被后世多位诗界名家引用、化用。比如,崔颢的“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是“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的化用;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是“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化用;李白的“青天明月来几时?我欲停杯一问之”,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都有化用“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