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日聊冬至(随笔)
原创(首发)
作者.遇见星语
《冬至日聊冬至》(随笔)
今天,2018年12月22日,农历戊戌年十一月十六,冬至日。
冬至,是一年二十四节气中第二十二个节气。
这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自立冬后昼短夜长,而冬至日这天在一年中白天最短夜最长。过了今天,又慢慢地昼渐长夜渐短,在老家就有一句很形象的话”吃了冬至面一天长(chang,声调,第二声)一线。”
冬至,古人形容之”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日冬至”。冬至,是”九”天“一九”的开始,也表示隆冬到来了,天气越来越寒冷。俗话说,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真正天寒地冻的开始。
古人又将冬至分为三候。
一候蚯蚓结。
传说蚯蚓感知能力强,阴曲阳伸。冬至虽有阳气升起,但毕竟是隆冬,阴气特别强盛。蚯蚓不能伸直躯干,仍蜷缩着。故称之蚯蚓结。
二候麇角解。
鏖,鹿科,是鹿的一种叫麋鹿,绰号”四不像”(在这啰嗦一下,为何叫四不像呢,因它头脸像马,角像鹿,蹄像牛,尾像驴。又名“小吉祥”)。麋虽与鹿同科,但阴阳属性不同,麋角朝后生长,属阴。冬至”一阳生”,麋角逐渐脱解。故有二候麋角解之说。
三候水泉动。
冬至一阳生起,寒气下行,地表升温,山中泉水流动。
这是古人对冬至三候之说。
在冬至这天,古人又有什么活动呢?
据史记载,汉代冬至,朝庭上下放假五天,”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好友节日里穿新衣饮美酒食佳肴相互祝贺。
魏晋南北朝时,百姓们在欢度节日时要向父母长辈们拜节,以示敬重。
唐宋时,放假七天,皇帝这天带文武大臣们去郊外祭天祀祖,民众们也要向自己的父母长辈们拜节。
明清时沿袭了唐宋的风俗,祭天祀祖。
这一习俗如今潮汕一带还有效仿的。而现在我们过冬至,有了些稍变化。
南方多吃汤圆,寓意团团圆圆。冬至这天家人们会聚在一起,杀鸡宰鸭,享受一顿美味佳肴。中国台湾还有蒸九层糕祭祖的传统。
而北方人们有吃水饺、喝羊肉汤的习俗。
而在江淮之间,我的家乡舒城。我们小镇上过冬至既不包饺子,而不喝羊肉汤,那吃的喝的是什么呢?往下看吧。
以我家为例,略微说一二吧。
去年的冬至,我们都正好回去了。
那天早上,妈妈将家中早就贮备的芋头、南瓜掏了出来。这些从夏末就收藏起来的东西,入冬后就更小心地被保护起来了,有人家有地窖的放地窖里,没有地窖的用一大纸箱,里面铺些茅草或别的能保暖的东西,将选好的芋头南瓜放进去,上面再盖上茅草或旧衣服。
将芋头、南瓜取出削皮,然后分别放到锅里炖熟,然后捣烂。根据家里人的口味喜好,有放米面、有放糯米面、还有放小麦面的,面放进去后,搅拌,加佐料。
这时妈妈喊:”芋头粑粑,是吃甜的,是咸的,还是淡的。”甜的就要加红糖,咸的加盐加葱花,淡的就什么也不加。
”妈妈,今年吃淡的吧,甜的太腻了。”二妹答。
一会又喊”南瓜粑粑我放小麦面了,糯米面做了麻圆了。”
”行行,您老看着办。”小弟边出牌边答。
忘了说了,冬至日,我们姐妹几个都回娘家了,姊妹弟们平日里各在一方打拼,难得聚齐,冬至回来,几人围到一起,边打牌边聊各自的情况。母亲与她几个女婿在厨房忙着呢。
让他们表现表现吧,我们几个姐妹弟也好好唠唠嗑。
不一会,那厨房里炖鸡的香味顺着那一股股外冒的热气直冲进我们的房里来。
”真香!”小妹吸了吸鼻子。
”快出牌,这局打完不干了。都去帮把手,不然妈妈他们不知要忙到什么时候。”我催促道。
进到厨房,”好家伙!”一桌子的粑粑,南瓜粑粑芋头粑粑全部做好摆正了。锅里还在咕嘟咕嘟地煮着面。
”这么多了,妈妈,锅里还在煮什么?”二妹忍不住问。
”热天晒了几团干蒿子,今个来做蒿子粑粑。你们三月三不是没回来吗?”妈妈边往锅里下面边说(三月三吃蒿子粑粑巴魂,家乡风俗)。
”妈妈你怎么用这么大的锅炖?”小妹望着灶台的大瓦罐问。
”两只白公鸡,不用大锅装不下。”妈妈笑着说。
为了能一次多炖点汤,妈妈特地里买了个加大的瓦罐锅,听说在超市买的花了二百多元,一向节俭的老妈这次真下了本钱了。
”妈,我们在外面都有的吃,以后不要这么麻烦。”我帮着搅面边对她说。
”不麻烦,不麻烦,你们回来我高兴啊。”妈妈说着笑着。而我的眼晴模糊了。
妈妈岁数大了,身体还好。平日里一个人在家,有时一天也没有人与她说话,除非我们打电话给她。无论什么时候,只要我们有人回去了,她就把所有的东西掏出来,烧给我们吃,有时还要让你带着。像今天冬至我们都回来了,她就更开心了,恨不得倾其所有,连走路都小跑着。你说让她不要忙不要弄那么多怎可能!
时代发展了,过冬至的风俗习惯也越来越淡了。过去祭祖敬老的习俗,现在好像也淡泊了,当然有地方还是有给祖先烧纸钱的。但大部人都压根儿不过或不知道冬至还是个节日了吧。
。。。。。。
冬至,祝家乡的妈妈身体健康,冬至快乐!
祝所有的同胞们冬至快乐!并愿冬至这个节日不被遗忘!古人尚能放假祭祖敬长,难道我们这些文明人还不如古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