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川市王益区作家协会第二届槐花诗会在南凹古槐举行
黄堡文化研究 第320期
作者:马建国
编辑:秦陇华

由王益区作家协会主办的“第二届槐花诗会” 于8月10日上午10点,在著名作家,王益区作协名誉主席和谷先生故里,铜川市王益区黄堡镇屽村南凹古槐举行。
著名作家、王益区作协名誉主席和谷,著名作家、陕西省文联人事处处长刘平安,王益区文广局局长杨金印,王益区农林局局长王志刚,王益区宣传部副部长、王益区文联主席付双全,黄堡书院名誉院长颜开昌,黄堡书院院长周占魁、黄堡逸夫小学校长崔会婷、黄堡工业园区规划局局长景平、陕西华原文投总经理王冰峰、陕西张龙新文化传媒公司董事长张龙先生、春秋礼阅集团董事长许春等应邀参加。来自西安和铜川的作家、诗人为现场近百人朗读了他们精心创作的咏槐诗歌,带来了一场以国槐为主题的诗歌盛宴。

槐,又名国槐,特产于中国的古老树种,在我国分布广泛,栽培历史悠久,享有千秋松柏万古槐之美誉。花为淡黄色,也有的经嫁接后呈紫色,可烹调食用,也可作中药或染料。花期在夏末,和其他树种花期不同,是一种重要的蜜源植物。花和荚果入药,有清凉收敛、止血降压作用;叶和根皮有清热解毒作用,可治疗疮毒;木材供建筑用。种仁含淀粉,可供酿酒或作糊料、饲料。皮、枝叶、花蕾、花及种子均可入药。
几千年来,中国人形成了一种槐树崇拜的文化现象。上至皇宫下到乡野的名称,无一不和槐树息息相关。比如,古代官职中的三公九卿就统称为“槐卿”,三公之位称为“槐位”,宫殿称为“槐宸”。古代科考也衍生出一些与槐树有关的名称,比如科考之年称为 “槐秋”,考试的月份称为“槐黄”,赴考称“踏槐”等。槐象征着三公之位,举仕有望,且“槐”、“魁”相近,企盼子孙后代得魁星神君之佑而登科入仕。另外,槐也有故乡之意,所以有“槐里”、“槐乡”、“槐台”等诸多说法,是古代迁民怀祖的寄托、吉祥和祥瑞的象征……

南凹古槐是明朝洪武年间(1368)武略将军和青手植此槐,1842年秀才和时雍(自谦)居此,1936年贺龙将军居留此处买马,1943年同官煤业公会主席和文瑄与黎锦熙教授(毛泽东的老师)居此编著《同官县志》。1952年著名作家和谷出生于此。1981年著名作家贾平凹在此创作小说《哥俩》。2000年前后原住居民迁至原上,唯有古槐守候,千古流芳。
有人说,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2017年第二届槐花诗会在此举行,正是因为有这样一棵根植于历史厚土的古槐,诗人作家们溯流探源,文化寻根,抒怀乡愁,每首诗都洋溢着作者对脚下这片故土的热爱!2017年第二届槐花诗会在此举行,加强了铜川作家、诗人彼此间的文学交流,充分挖掘王益文化的根脉,抒写更多更精彩的地域文化作品,促进王益区文化旅游向前发展。

以下为诗会影像(本文所有图片由马建国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