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看书的偏见:活得清醒明白也偶尔做梦
作为一个文科生,毕业后从事了跟本专业关系不大的工作,才发现,我曾经有太多自以为是的看法,关于看书的偏见便是其中之一。
大学时候,但凡能称得上看书,便是读古今中外文学名著,刷经典,尤其是小说,大部头小说。只有在读完这类书,我才能骄傲的告诉自己,你是个爱看书的人,这其中就包括我或半途而废或囫囵吞枣的《巴黎圣母院》、《静静的顿河》《青春之歌》等等。
不得不说小说常常是好看的,一旦进入小说世界,我确实会感觉自己周遭换了天地,着谜在小说的故事里。常常是啃完一本小说的成就感带领我读了一本本书,但对于翻开下一本,我常常又点莫名的恐惧,那种感觉有点像吃药,我知道吃下去对我有益,至少肯定无害,但我感觉ta是苦的。就在这种畏惧和成就感之间拉扯,迫于专业原因,看了一些名著小说。现在回头看,我压根就不爱看那些名著小说,我爱的不过是我又可以对外宣称我又看完了哪本大部头的那种虚假自豪感。
如果说,读书期间看了哪些书让我真实感觉愉快,便是有段时间看了卢梭,我从心里好奇,这个人怎么生活,为什么会这样想。后来是三毛,是周国平、刘瑜...总之,如果在我之前的经历中曾经体会到一丝丝跟随好奇的无限趣味,肯定不是在名著小说里。
但在我脑海里,看书还是约等于名著小说。直到毕业参加工作,机缘下,进入了跟文字表达不太对口的行业,接触到商业模式、社会阶层、国家政治、经济金融等等概念,我需要学习技能软件,学习分析解读数字背后的意义,眼前有一片我从没有见过的天地,我逃不掉,便只有去学习认识他们。
慢慢的当我初略去了解,生意存在的逻辑,金钱的作用,用户的心理,我发现世界真的很大。有太多可以学的知识,也经历了因为好奇去打开经济学科普读物,因为练习跑步翻阅跑步的漫画,因为想要学会爱人去读《爱的艺术》,因为学习拍照去读很多篇关于相机原理,构图配色的文章。
我渐渐远离了大部头,远离了文学。至少,文学成为了读书学习的配菜,或者说审美的娱乐,当我选择去看个小说的心态,就像是选择去看一部电影,就像去欣赏电影的画面色彩,构图审美、音乐演技一样去欣赏文字的节奏,人物的心理。所以当我长假选了一本长篇去读,我又体味了久违的愉快,没有了以前一样翻开的压力,和结束的自豪,我只是选择在那个世界里度过一段时间。
所以,某种意义上来说我其实很感谢,我的工作不是文字工作。这打破了文学构筑起来的梦境世界,同时,打开了另一个更真实的世界。我也在两个世界的切换中,逐渐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好奇的方向。
找书单的时候打开豆瓣的图书分类,猛然发现写得太合适了。
文学艺术类叫精神避难所;生活技能类叫生活启示录; 专业分工类叫职业成长营;
作为凡人,我不能只躲在精神避难所里自怨自艾孤高自赏,书只是我了解世界了解自己的途径,工作、生活、精神审美,我的问题、我的好奇和喜悦会指引我去选择更合适此时此地我自己的书籍、抑或是其他的学习材料。
希望我们都能更早更多得了解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