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四友苏味道
苏味道
唐代官员、诗人
苏味道(648年—705年),字守真,赵州栾城(今河北省石家庄市栾城区南赵村)人。唐代官员、诗人。“三苏”先祖。
苏味道九岁能作诗文,少与乡人李峤以文辞齐名,号“苏李”。早年为咸阳尉,吏部侍郎裴行俭奇之,三征突厥引为管书记、监察御史。迁侍御史、凤阁舍人,长寿三年(694年)三月,初居相位,授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圣历元年(698年)、长安二年(702年),又先后两次为相。中宗时以亲附张易之兄弟,贬为眉州刺史,卒于任,年五十八。赐冀州刺史。
苏味道善长律诗,熟识台阁故事。与李峤、崔融、杜审言合称“文章四友”。所作诗今存十五首,诗风清正挺秀,绮而不艳,对唐代律诗的定型与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主要影响
苏味道对初唐诗坛上刚出现的新诗体———近体诗的构建产生了很大的引导、示范和推动作用,对当时的诗坛有着较深的影响力。《新唐书·艺文志》及《旧唐书·经籍志》均载“苏味道集十五卷”,可惜早已佚。唯《全唐诗》存苏味道诗一卷,共15首。从这些作品中,仍可看出其艺术成就及对新诗体的推动之功。
作为朝廷重臣,苏味道免不了经常陪王伴驾,所以写奉和应制诗是必然的。如《正月十五夜》《嵩山石淙侍宴应制》《初春行宫侍宴应制》等。这些应酬诗虽为歌功颂德之辞,但诗人为了表现自己的学问,很注意写作的技巧性,诗歌显得庄严典雅,体现了正处在上升时期大唐帝国的升平景象和鼎盛气氛。他的代表作《正月十五夜》: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这是一首五律,韵脚字为“开”“来”“梅”“催”,在古代诗韵平水韵里,同属灰韵。前三联都是极为工整的对仗,整幅作品平仄亦符合要求。可见诗人近体诗技法非常纯熟。这首诗巧妙生动地描写出长安城的元宵夜景,勾勒出一幅武则天统治下的盛世宏图。
他的另一首应制诗《嵩山石淙侍宴应制》作于圣历三年(700年)。是年五月十九日,武则天率领群臣游石淙(在今河南登封县东南三十里),武氏自制七言一首,同题和者17人,其中12首不合律调。苏味道也献七言一首,完全符合七律要求,可见他的声律造诣确比同时代人精深。这首应制诗还有一个与一般游宴诗显著的不同点,它作于真正的自然山水之中,寓美妙的山水情趣于应制诗中,实际上就是一篇优美的山水景物诗,上承谢灵运,下启盛唐山水诗。
初唐和盛唐时期,唐王朝朝气蓬勃的发展形势激励着无数诗人从军边塞,建功立业。边塞生活是诗人笔下的重要内容。苏味道与初、盛唐许多诗人一样具有立功边塞之志。他曾跟随当时名将裴行俭征西突厥,为掌书记,其诗《单于川对雨二首》足可证他来到边塞从军。诗中的单于川即唐单于都护府属地。《单于川对雨二首》之二:
飞雨欲迎旬,浮云已送春。
还从濯枝后,来应洗兵辰。
气合龙祠外,声过鲸海滨。
伐邢知有属,已见静边尘。
这也是一首五律。用韵、平仄、对仗都合律。诗人在题材上有所开拓,用轻快、洒脱的笔触把景物描写与军事生活结合起来,表达自己对唐王朝抗击匈奴战争的积极态度和守边安民的愿望,表现了乐观、向上的时代精神。
苏味道还用近体诗形式创作一组咏物诗:《咏雾》《咏虹》《咏霜》《咏井》《咏石》。且看其中一首《咏虹》:
纡馀带星渚,窈窕架天浔。
空因壮士见,还共美人沈。
逸照含良玉,神花藻瑞金。
独留长剑彩,终负昔贤心。
诗中注重形象的描绘、用典、藻饰和音律对仗。全诗八句皆对,音律和谐。“纡馀”“窈窕”都是叠韵连绵词,富于乐感。诗人充分运用一系列的诗歌修辞写作技巧,生动地描绘出了“虹”的形象。此时正是五言诗规范、定型之际,这组五言律诗的创作,无疑对律诗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此外,苏味道还有部分写景诗如《始背洛城秋郊瞩目奉怀台中诸侍御》,用白描手法生动描绘了洛阳城郊秋日原野景色,给人一种自然、幽美、轻灵的感觉,格调明快,较少藻饰。《九江口南济北接蕲春南与浔阳岸》一诗则呈现出另一幅南国山水风光图,显得雄浑高远,景象阔大,清新流畅。这些诗都采用近体诗的形式,讲求声律和谐,对仗工整。
在初唐诗坛上,苏味道作为政坛显要,凭借其卓越的才华,进行了长期的诗歌创作活动,对于完成初唐新兴的近体诗的定型具有重要意义。近体诗对字句、平仄、对仗、用韵都有严格的要求,形式整齐华美,声调和谐悦耳,内容凝练含蓄。“文章四友”作为宫廷诗人,由于经常应酬,自然选择当时日益为世人所重的近体诗形式从事诗歌写作,既能显示自己的才华,又给人美的享受。与时代较早对近体诗的发展产生过影响的“初唐四杰”相比,他们近体诗的合律比例明显要高。而四友之中尤以苏味道写作近体诗用力最勤,用心最专,且专心致力于五言诗的创作。其他三人都写过一些古体诗,而苏味道全为近体诗,且以五言律居多,其中不乏佳作,如《正月十五夜》就是一首成熟而极具影响力的五律。这样全心全意进行近体诗创作,在诗坛上可谓绝无仅有,这充分说明他在有意识地、积极地推动近体诗的进程。
同时,由于他在政界的地位,进一步促进了近体诗格律形式的完成。与稍后对近体诗作出贡献的“沈宋(沈佺期、宋之问)”相比,苏味道的五律已经成熟,这说明五律的定型已臻完成。故前人将其推动律诗定型之功绩与沈、宋相提并论。
四川眉山三苏祠启贤堂内的苏味道牌位及画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