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期末考不好就要留级,你会劝他努力一搏,还是早早放弃?
最近在微博上看到一条新闻,一个9岁的小女孩Hailey种了4年菜,建起11栋小木屋,让无家可归的人有东西吃,有地方住。
刚看到这个新闻时,小样妈的反应是,怎么可能?9岁的小女孩怎么可能建起11栋小木屋呢?
细细读完后,原来这个故事是这样的。
小女孩Hailey5岁时,在和妈妈买东西的时候,遇到了4天没吃饭的流浪汉。小女孩同情他的遭遇,便求妈妈买东西给他吃。
之后,小女孩又帮助了很多流浪汉,直到妈妈告诉她,“我们家并不富裕,没办法帮助所有人。”
听到妈妈这样说,小女孩很难过,倔强的她决定自己种蔬果给流浪汉吃。
之后,她通过看书,向爷爷请教,每天把所有的课余时间,都投入到种植蔬菜上,终于在一个月后,收获了第一份食物:半袋蔬菜。
小女孩的行为感动了周围的邻居,慢慢的,有很多人加入进来,也包括那些受到她帮助的流浪汉。
终于,花了4年时间,小女孩让镇上所有的流浪汉都能吃饱肚子了,这本身已经很了不起了。
但是Hailey并不满足,她还希望让流浪汉们有房子住。
妈妈再一次告诉她,这几乎不可能,但Hailey还是说干就干。
她用铅笔画图纸,在家人的陪同下去市场买材料,回收牛仔布料做墙壁的夹层,亲自动手测量尺寸、固定木头和窗户、粉刷墙壁,最后在邻居和陌生人的帮助下,把房子送到了需要它的地方。
毫无疑问,在种蔬菜和盖房子的过程中,小女孩Hailey感动了很多人,也得到了大家的支持和帮助。
但若没有她的善良和果敢,没有第一颗种子的播种和第一张房屋图纸的绘制,这个不可能的任务,即使对拥有财富和智慧的大人来说,也永远无法完成。
01
如果你是Hailey的父母,你会支持孩子这么做吗?
我相信很多人会给出各种各样的理由:
我们家没有花园,哪有地方给孩子种菜啊。
我们家又不是很富裕,没有多余的钱支持孩子的荒诞想法。
就算房子盖起来,放哪里呢?估计马上就会被城管拖走吧。
的确,给流浪汉送温暖的故事,好像离我们的生活有一点遥远。
那我再换一个和孩子的学业息息相关的问题。
这是小样妈在学儿童心理学的课上,老师给我们提的问题。
假设孩子刚刚考完期中考试,开家长会的时候老师告诉你,孩子的成绩不太理想,除非期末考试有很大的进步,否则下学期就要留级了。
听到这样的消息,你会怎么和孩子说呢?
是鼓励他努努力,冲一冲,也许就出现奇迹了。不过万一努力了还是被留级,对孩子的打击肯定很大。
还是说把目标定的现实一点,我们保持努力,但是大概率还是会留级,所以让孩子做好心理准备。
如果是这样的话,孩子肯定不会像前一种情况那么拼命,所以八成真的会留级。
而留级对孩子自尊心、自信心的打击也是很大的,他需要面对新的同学和老师,还可能被大家取笑。
很难办对不对?
其实这个问题,和小女孩Hailey盖房子的问题是一样的,面对几乎不可能成功的事,你还会鼓励孩子努力去做吗?
小样妈是个挺理性的人,要是在以前,遇到这样的问题,我八成不会鼓励孩子去做注定要失败的事。
面对留级的这个问题,我当时的想法是,告诉孩子学习是一件长期的事,现在留级没关系。
我们可以定一个能达到的目标,一点点地提高成绩,只要坚持下去,一年两年之后,一定会有很大的进步。
但我忘了两件事:
第一,我们把目标定成100分,最后可能考个80分,但一开始就把目标定成80分,最后可能连70分都考不到。
所以目标一定要定的高一些,才更能激发我们的潜力。
第二点,也是我最近才领悟到的。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的不可能,其实都是有可能实现的,只不过概率比较小而已。
但我们凭自己的经验,直接告诉孩子,反正不可能,你不用试了,结果孩子就真的会错过很多宝贵的东西。
02
就拿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电灯来说。
当初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时候,用了13个月,试了6000多种材料,试验了7000多次才成功。
对于一般人来说,可能试了几十次,几百次,就断定电灯是不可能被发明的。那样的话,我们到现在可能还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太阳一下山,就得乖乖睡觉呢。
再举个我自己的例子。
当初小样妈考复旦研究生的时候,一个人埋头复习,也是既疲惫,又充满怀疑。
看看往年的录取率,一百个人里,只有一个能顺利考上。
所以我常常问自己,“现在付出的时间、精力到底值不值得,万一没有考上怎么办?”
在笔试前的几天,我压力大到想要放弃,幸好我妈劝我。
“既然已经努力了那么久,就去试一试吧,失败了也没关系,可是万一考上了呢?你要是不去考试,不就彻底没希望了吗?
结果,我真的考上了,而且成绩还不错。
这件事让我明白,我们以为自己很理性,但其实我们对自己能力的判断,是非常不准确的。
比如我们做了一份工作汇报,两三个同事看了都说,“你做的太好了”,我们对自己就会很有信心。
结果这份汇报交到领导手里,被领导痛批一顿,我们又会开始怀疑。
“我是不是很差劲,同事都是怕得罪我,才故意说我做的好吧。”
所以说,依靠别人的评价,来判断自己的价值,是很危险的事。
03
成年人是这样,孩子就更是这样了。我们怎么评价孩子,孩子就会怎么评价自己。
所以以我们的经验去判断一件事值不值得做,对孩子来说损失可能会很大。
比如前段时间,小样就做了一件我认为不可能成功的事。
我们家有一套做小实验的工具。有一次,小样把细细的试管放进了塑料瓶里。
他想把试管拿出来,手又伸不进去,于是他把滴管放进试管里,想用这个办法把试管钩出来。
我看到后,第一反应就是,这样肯定不行啊,滴管那么细,怎么可能把光滑的试管取出来呢?
看小样试了几次都失败了,我便跟他说,“这样不行,你得换个办法。”
小样没听我的,又试了几次,结果居然成功了。
当时我很受触动,在我的认知里,这就是不可能的,怎么会成功呢?
同时,我也对小样感到抱歉。幸好他没有听我的,否则他就少了一次成功的经验,以后遇到困难,可能都会直接向我求助,而不会自己想办法了。
其实我们成年人大多有一个思维定势,觉得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更丰富,所以我们觉得不可能的事,我们会劝说孩子不要浪费时间、精力去尝试。
但很多时候,我们的思维是有很大局限性的。
9岁女孩造房子,爱迪生失败了7000次才发明电灯,还有小样取试管的事,都告诉我们,我们以为不可能的事,只要去尝试,真的会有实现的可能。
而且比有没有成功更重要的,其实是孩子勇于尝试、不怕失败的精神,还有在过程中能力的增长。
就像我当初考研,就算真的没考上,我付出的时间、经历也不会白费。
复习时学到的知识能在下一次考试中帮助我,有一段如此努力的时光,也能激励我在未来的日子里以更积极的姿态去应对挑战。
所以希望爸爸妈妈们,即使看到孩子在做一件不太可能成功的事,也不要轻易让他放弃。
因为所有的付出都不会白费,它们或者通向成功,或者化作能力和经验,不断滋养孩子。
猜 你 想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