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
在阅读《孙子兵法》后,我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这是一本伟大的书。为何如此吹捧它?吹捧必然有吹捧的道理。结合春秋时代并不十分发达的经济,政治,文化条件,我们有理由相信,只有一位思想超凡,经验丰富,善于总结的军事家,政治家,思想家才能写出如此著作。
《孙子兵法》在我看来极富逻辑性与总结性,其开篇的《起始篇》就能一眼窥见其作者的写作风格:“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危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由此种论述,即可觉察孙子的思想极富理论性与条理性。其将战争的地位,战争的表现,战争的形式从数次或大或小,或惨烈或平淡的战役中总结,升华,进而上升至理论的高度。同时将战争的形式总结为五个方面,七个重要点,很有逻辑性。这种务实与脚踏实地的理论态度,在于强调主观,强调鬼神之作用的中国古代,是非常少见的。但是联想到孙膑其人的军事家身份与长期带兵打仗的经验,又不难理解这种态度为何会出现。
而在《谋攻篇之二》中,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从这我们可以得知孙子对于战争中的后勤保障持着非常看重的态度。在古代战争中,代表着后勤的可以说就是粮草了。众所周知“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如果没有可靠的后勤保障,那么士兵打仗必然会军心涣散。孙膑清醒的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并将其着重指了出来。在《谋攻篇之二》中还有一句话:“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这句话则能表现出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中作战速度的重要性,我们说“速战速决”“兵贵神速”。士兵的士气是会衰竭的,而士气一旦衰竭,战斗力则必然会打折扣。不知道是否还记得《曹刿论战》中鲁国与齐国打仗的例子?曹刿陪同鲁庄公,让齐国的军队先行,再等齐国的军队士气衰减后直接发起冲锋从而取胜。“再而衰,三而竭。”其实说到的就是士气与作战速度的必要性。而到了近代,最有名的例子当然是二战开始时以希特勒为领导的法西斯德国所发起的新型战争形式“闪电战”,利用机械化部队的速度优势,大举进攻欧洲,在敌人完全无法反应过来的情况下连战连胜,在我个人看来,这也是“兵贵神速”的一大体现。
而在《谋攻篇之三》中,我所看见的是作为一个军事家的同时,孙膑还是一个非常高明,目光长远,思想深邃的政治家。这里有一个共识:那就是在一般情况下,政治所谋求的最终目标即是利益最大化,而孙膑在《谋攻篇之三》中的所述,则体现了其作为一个杰出政治家的高明之处,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这一段话即是说明战争并非是解决争端的必要途径,而是不得已为之,从整个大的战略层面讲战争定位,可以说所站的角度非常之高。所以,上等的军事行动是用谋略挫败敌方的战略意图或战争行为,其次就是用外交战胜敌人,再次是用武力击败敌军,最下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攻城,是不得已而为之,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所以在这里,孙膑所阐述的思想则是战争的最高境界“不战而屈人之兵”。说是战争的最高境界,实际上也是政治的最高境界,自古以来,政治外交就与战争密不可分。
整部《孙子兵法》虽然只是白纸黑字的印于白纸之上,但是在文字中,却可以窥见孙膑脑中那近乎于立体的战场动态。《始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军形篇》《兵势篇》《虚实篇》《军争篇》等等,从战争的各个方面,立体,多维,全面的概述了战争的种种要素,甚至近乎于事无巨细。并且在细节之中穿插着系统理论,更便于后人学习与瞻仰。这不得不让人感慨于作者孙膑的良苦用心。
不得不说的是,近年来,总是会听到有些人对于《孙子兵法》的质疑,然而这些质疑可能并无道理,比如“《孙子兵法》所倡导的古代战争战略在信息化战争的今天是否还能凑效?“。这类问题都指向了一个方向,那就是《孙子兵法》在当今时代是否还适合?它是否落伍?关于这个问题,在这里我想做出自己的回答:经典,无论放在过去,还是现在,或者未来,它依旧会是经典。会读书的人,可以将古往今来的智慧吸收为己用,然后驰骋世间,读死书的人,只是照搬硬搬,往往落个悲惨下场。虽然说当今的时代是信息时代,局势瞬息万变并且能被实时感知,对于《孙子兵法》是否能适应当今时代的疑问是正常的。但是《孙子兵法》绝不仅仅是古代战争经验的总结,它应该被重视的更大的价值在于对于政治和战争间关系的总体指导。我们对于《孙子兵法》的态度,并不应当只注重与其战术的层面之上,而是应该注重于总体的战略指导思想,其战略指导思想放在今天依然适用,就比如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合。泛地无舍,衢地合交,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故将通于九变之利者,知用兵矣;将不通九变之利,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这一段实际上就是一种典型的战略指导,其主要论述在进入战场时领导者应该持有什么样的原则,这便是战略的要点,并非具体到如何实施作战的战术,而是专注于更普遍的,更适用于广泛情况的通解通法,或者说是通理,换句话说,便是以不变应万变。这便是战略。
总而言之,《孙子兵法》的确是当之无愧的经典,其中的道理,在以一种更广阔心态予以解读后,便可用于生活,用于学习。生活无需谋略,但需策略。学习无需图谋,但需规划。而这些,却恰恰是《孙子兵法》中有所深入解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