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乡土故事旅行·在路上

50年后,阿石寨的茶

2017-09-09  本文已影响0人  沙溪小语

      三寨(阿石寨、旧寨、阿依寨)的乡亲都爱喝茶,寨里的男女老少都会喝茶,而且特别能喝茶。饭后围坐火塘,慢慢享用一盏茶的时光,和乐美好,温馨祥和,这是属于一家人的欢乐时光。老老少少一家人,一壶好茶,谈天唠嗑,其乐融融。

凤溪红茶

      关于茶,有许多事可讲,有些是昨天的故事,有些是今天的生活,还有对未来的期待。

三寨中尤为阿石寨居多,无论怎么忙碌,家家户户都会给生活匀出一斋茶的时光。可以说喝茶成“瘾”,有“君不可一日无茶”之说。

        在看到村里老少喝茶的镜头时,我感叹不已。这里真是一个茶的世界,他们日常劳作之余就在茶的世界里游走,把说不出的心事,都放进茶里;把一天的疲劳,在喝茶中得以消除。

阿石寨茶山凤溪茶园

      说起阿石寨的茶山,村主任就像在炫耀“宝物”。“我们阿石寨的茶山是最好的,山和水相接,茶和老百姓连接。大山孕育了茶山,茶山养育了一代又一代阿石寨人民。”

      回头翻开历史的史册,阿石寨的茶山经历了2个50年的不同合作。1974年,就开始和西河一起开垦万亩茶园。1989年,老营乡人民政府与阿石寨行政村共同协商,决定在阿石寨建茶厂。合作期限为50年,阿石寨乡村联营茶厂成立。同年开始开挖茶地,茶苗相继移栽。1990年建加工茶叶厂房及住宿办公楼,1991年引进茶叶加工成产流水线机器2组。

      时隔4年,1993年保山地区茶桑站与乡村协商,决定承包茶厂,合作期限也是50年。

        时代变迁,偶然的机缘,2006年,凤溪茶场开始与阿石寨合作。

火塘烤茶

      合作方式的辗转丝毫不影响寨里人民对喝茶的热爱。改变的是喝茶方式,从在火塘边享受自家种植自家加工原生态的慢时光的“烤茶”到现如今的凤溪玉叶先进工业流程制作而成的茶。

        据《茶经》记载,早在唐朝时期,人们便有饮用烤茶之习,古人将制好的茶饼直接放在炭火上,待卷曲的茶饼伸展开,再近火炙烤多次。

其乐融融烤茶时光

        阿石寨虽有自己的茶叶基地,但制茶的技艺并不先进,便一直沿用陶罐烤茶的方法。“烤茶是我们少数民族艰苦劳作的能量之源哦,当然也是各种节日或者家里来客时待客的灵性之物。最关键的还是因为以前制作茶的工艺并不先进,用烤茶的方法冲出来的茶要好喝得多。”同行的瓦窑镇组织委员杨双李笑着对我们说。

阿依寨村民在家揉茶

      烤茶的工序其实并不复杂,我老家大理也习惯喝烤茶。小时候就经常看爷爷在火塘边烤茶。他先将小土陶罐放在火塘边,把它烤热后再放入茶叶,然后不停抖动陶罐,使茶叶在罐内慢慢膨胀变黄,待茶香四溢时,将沸水少许到入陶罐内,这时“磁”“磁”的响声就帽出来,陶罐内开始泡沫沸涌茶香飘溢。很多老人最爱的也就是这个过程。

        阿石寨的茶山是有故事的,有故事的人感情才丰富,山也一样。在李支书等几位村干部的带领下,我们前往茶山。

      上山的路有些难走,有一段路经过正在修建的保泸高速公路老营隧道,各种大型设备一坨坨的在工地上如火如荼的张牙舞爪运动着。路面有些坑坑洼洼,文化站杨站长真是女汉子一枚,三下两下就把车开到茶园,换作我真心不敢在这陡峭的弯弯曲曲的山路上驱车。

      上得山顶,眼前一片绿茶成荫,刚被雨刷洗过的茶树叶显得尤其的翠绿。“先去看看鱼塘,在山谷深处。”村主任边说边领着我们往鱼塘方向走去。

品茶悟道

        一条用石板铺筑得很规整的小道直通谷底,曲径通幽,石板路上刻有“品茶悟道”字样。鱼塘的水清幽幽的,清澈见底,一条大鱼似乎知道我们的到来飞跃而起,哈哈,我还真是“孔雀”了。鱼塘平时可以进行钓鱼,这里安静得只听见鸟叽叽喳喳的叫声。鱼塘的对面是几片茶山,中间间隔树林,不是满坡的茶。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说的应该就是如此。

      “真想搬个小凳在这里进行冥想,什么都不用想,放下所有的心事”,我笑着对主任说。

      从谷底的鱼塘走回,我们进了茶园的休息区。进入大门,豁然开朗的又是另外一个世界,一个多肉王国,墙壁上挂满了各类多肉,庄主就地取材,用家里废旧的腌菜罐、大树桩开槽栽种,古朴不适雅,一个肉肉的世界让我恍然间以为是到了大理的“寄照庵”,那里现在已经成了大理的地标之一。

多肉世界

      我们运气真是好到极致,恰逢凤溪茶叶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春贵也在。到茶园,定不能错过一杯好茶。宾主坐下,品茶之。

      “我们厂长就是阿石寨的白族小伙,今天大家都很幸运,能品到一杯厂长亲手冲的茶。”,坐定后刘董事长就和我们介绍正在斟茶的年轻小伙。凤溪玉叶与阿石寨茶山的故事就在我们喝茶中慢慢阐述,“不得不说,伯乐与千里马都需要机缘。你所需要的正是我有的,我们和阿石寨就是这么走到一起的。 ”刘董事长给我们讲述着在茶山11年的心历路程。

茶园休息区

        2006年,一次偶然的机遇,刘春贵闯进了茶的行业。在朋友的带领下,到了现在的茶园,看到满山的茶树几乎无人管理,几乎处于原生态的状态。这里的空气真是好的没话说,海拔在2000米以上,最近的村庄阿石寨离这里都近三公里的路程。没有工业,公路也不通,零污染啊,水质也是特别的好。朋友说是茶叶的最佳生长环境。和家人商量后决定承包茶山,“当时想,反正做什么也是做,自己也爱喝茶,做茶也是挺好的。后来经历了2007年的保山端午花街卖茶、云南省茶博会两次开眼界的刘姥姥进大观园经历后,就下定决心扩大生产进行标准化的茶叶种植加工销售一条龙的生产经营活动。磕磕碰碰,边学边做,一直走到今天。”

凤溪董事长刘春贵

      在茶山 采茶和打零工的几乎都是阿石寨本村村民和附近的村民,采茶季节最多时候山上有600多人在采茶。“只要村民愿意,我们不嫌老小,都接收大家来做事。村民收入每天从60~200元不等,看个人的采茶量。”我有些羡慕阿石寨村民,在家门口就可以找到稳定的收入,早晚可以回家和家人在一起,老婆孩子热炕头,只要愿意勤奋劳动,家家收入都还不错,温饱生计问题不用去忧愁。在我老家,大部分的劳动力要到外省去去打工,村里留下的几乎都是留守老人和儿童,在外的人“每逢佳节倍思亲”,在家的老人带大了儿子继续带孙子。

      茶园的故事是一首唱不完的赞歌,厂长杨普成是地地道道的阿石寨白族帅小伙,2007年进入茶园工作,今年35的他已经担任厂长3年多。从开始见了生人一句话不敢说到现在可以做现场指挥带领一个排的茶厂员工,他是拿破仑手下的好士兵。

帅气的阿石寨白族厂长

      今年42岁的杨会花,现在是凤溪庄园茶叶包装工人,已经从事了近8年。她说以前也采茶,还做过鲜叶加工工作,但是收入不稳定。现在做包装工,每月工资2800元左右,公司还包吃住,吃的比家里好,住的也好,我很知足。以前还怕和人说话,公司培训也害怕,培训的头天晚上就开始害怕,怕被领导骂,自己没文化,什么都不懂。后来参加了培训后就发现不是这么回事,老师们很耐心。这么多年自己改变了很多,每天都喝茶,也学会了用手机,上微信。

        当和她聊到寨里的老百姓为什么见到我们会羞涩跑开,是不是不喜欢我们时,她急促地回答说:“不是的,是因为我们是民族,说出去的话怕别人听不懂,害羞啊!”。关于这个问题,我想不用过多去求证。我自己的经历就足以让我明白。在我老家村里也是如此,我们习惯了说白族话,大多数的老人都不会说汉化或者就只会说几句,读过书的年轻人稍微好些,但在生人面前也一样的不敢开口说话。

杨会花

      回到正题,回到阿石寨的茶山,阿石寨村民老少都喝茶,甚至成瘾。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茶山,打开了他们通往外界的心灵之路。

    有位爱茶的朋友说,“品茶,能获得尘埃落定、浮华褪尽的宁静,这样的淡泊,是瘾又如何?”。

          是的,这样的“瘾”,也是我心所求。

      茶喝得差不多了,时间也就过得差不多了,宾主尽欢,愉快收场,我们下山而归。

凤溪庄园一角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