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展
上博的开年大展从“波提切利到梵高”是我心心念念要去看的展。这次堪称经典的四百多年艺术巡礼,汇聚了英国国家美术馆的馆藏精华。英国国家美术馆位列全球十大美术馆之一,每年接待约600万观众。它成立于1824年,拥有2600余幅自十三世纪至二十世纪初的欧洲绘画精品。小巧体量就能完整呈现西方绘画史,而精选52幅来中国巡展,太诱惑了。
八个版块,50位艺术家的52件作品,完整呈现从15世纪文艺复兴至19世纪后印象派的发展脉络,可以说是一部浓缩的欧洲绘画史。
虽然此前听过清华张敢教授的文艺复兴时期的讲座。去之前也恶补了上博、英大使馆官方资料,每一帧都听了几遍,但是现场还是震撼到了。
我一直觉得去景点不请导游讲解就如同入宝山而空手归,那去看世界名画即使有简单的讲解对我们外行来说依然如隔山隔海。但是多看多听总是能理解更多一点。





三组圣母像




官方介绍非常多,仅仅说些纯私人的观感:
一、经济走向繁荣,则艺术走向高潮。艺术发展根本的原因和动力是社会经济的发展。
艺术的技术性、文化性决定了只有社会经济高度发展才有艺术文化的繁荣。
很朴素、简单的一点,画家都要潜心研究怎么画出衣服的高级感,因为这样 贵族和富商才会请他们画画,因为那时都是委托人制。




二、大多数艺术家生前都贫困潦倒或癫狂孤独,非如此不能爆发出天才的烈焰。


此次最出名的梵高作品,是他生命终结前几个月在疯人院画的。1889年,梵高因病入住在法国南部圣雷米附近的精神病院,院方允许他在一些特定场所作画,其中就有一片被梵高称为“废弃花园”。这期间,梵高的诸多素描和油画都描绘了这一小片人迹罕至的花园。
他在一封给弟弟提奥的信中提到了当时正在创作的两件作品,这是其中一幅,《长草地与蝴蝶》梵高采用了印象派短小凌乱的笔触,但是调整了用笔的厚度和长度,从而强调了这片长草地所承载的情感价值。
这是一幅带有抽象意味的作品,你几乎找不到地平线,美术馆还因此发生了一件轶事。1965年,一名热爱梵高的15岁女学生在参观时,发现这幅作品上下挂倒了。美术馆员工找出印有该作的明信片来比对,确认了这一事实。原来当天早上,画作曾被取下进行拍摄,而再次上墙时弄反了方向。
三、没有导览、指引、解说就不用去看了。这幅图,你能看出其中的寓意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