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3“压力”的背后

《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
(美)凯利·麦格尼格尔
10.4阅读了这本斯坦福大学实用心理学课程书籍,全书主要围绕与其逃避不适不如追求意义的角度阐释认为一定压力对我们人生的积极意义。全书分为两个板块,第一部分是重新思考压力,也就是重新定义及认识压力本身。第二部分转化压力,主要在发现和阐释压力如何对人生有积极意义。全书是译本,案例较多,章节标题较为简单,但章意逻辑概括不够明确,其大概章节逻辑如下

在以下几个方面带给我较大启发:
1阈值。定义“什么是压力”对不同的人而言标准显然是不同的。在书中作者说有乐观看待困难的人和消极看待困难的人。我们是不是可以理解为不同的人将何视为“压力”的阈值是不同的。
所以事物本身并不具备压力,压力只是我们对事物发生做出的反应。很小的时候我们中有些人没有写完作业,想到第二天可能被罚站,天要塌下来了就不安、恐惧,充满压力。后来长大这件事极少能带给我们压力。所以此时有压力的事,在未来未必仍旧是压力。此时对你有压力的事对他人未必是压力。为此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A承认人的局限性,在不同的阶段必然需要面对不同的压力,不必惴惴不安。
B努力提升自己看待问题的高度,提升自身所处“层级”等以提高视为压力的心理阈值,了解事物的历史发展规律,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压力和自己
C在空间和时间上合理利用资源化解压力。以未来之力及不以此为压力之人(贵人)的力量面对压力。
2意义。作者说唤醒我们的使命之心,那么这对我们理解压力有什么作用呢。试想,今日我们可能为一份工资的高低而带来的生活反应感受到压力,但是如果我们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比如家破国亡之际,假设我们的工作是能够为周围人、国家、世界带来贡献和意义的。我们就会有“奉献”的热情。当我们关注我们自己时,我们是周围一切爱和温暖的掠夺者,得不到让我们充满压力;当我们关注他人时,我们自己是保护者,是力量的源泉。
3.面对并感恩。无论我们愿不愿意,压力伴随事件都会发生,重要的是,我们如何看待他。一旦我们想要抵抗他,我们就处于戒备和紧张状态,这种不舒适使我们想要逃离。但是如果我们接受每个人都不会十全十美,接受压力是正常的,遇到问题解决问题。感恩新问题的出现带给我们的成长机会,我们则有更大几率活在平和、温暖的自我感知里,这种温暖给予我们自己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