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督导案例
咨询师咨询的一个学习压力案例,经过了7次咨询,督导的目标:前面用过考试心态让孩子成绩提高。也用六大人格分析了孩子的情况,接下来不知道如何进行下去?
对A老师咨询的这个案例。她主要采用的是主要在提高孩子学习能力,降低当下焦虑的方式,效果当下很明显,但是如果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孩子的压力问题,没有让家长降低期待,即使成绩上去了,孩子的状态不能调整过来,以后还会出现反反复复压力问题,甚至可能就会上不了学,所以让孩子能很好的接纳自己,看到自己的优势,增强自己的自信心,才能让孩子慢慢的走出面对考试的压力问题。
对于这个案例感受最深的是孩子的问题不仅仅是个人的问题,那是一个家庭系统的问题,想让孩子有所改变,家长必须做出改变。我们要利用系统观,让孩子和父母都知道孩子的改变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靠单方力量,都需要调整。b老师从家长的角度和孩子的角度两个方面对A老师进了督导。
1.对妈妈方面。
咨询师给妈妈做了一些简单指导,让妈妈不要要求那么高。朱老师先了解妈妈的情况:包括她的学历,妈妈的情绪状态,夫妻关系如何?妈妈为什么一直没有上班?想要儿子为何对女儿这么重视?了解了爸爸一个人挣钱5个人花,看到他的能力很强。这样有利于对妈妈爸爸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妈妈不去工作对孩子是无形的压力,心态上也有很大的影响,妈妈会看重孩子的成绩比孩子状态更重要,在孩子比较焦虑方面,妈妈的分值占了50%。孩子成绩是妈妈自我价值的支点,对妈妈的教育必须跟进。对妈妈说这是你的问题,你不调整孩子状态就不容易改变。因为妈妈只关注孩子成绩,很少关注心里的感受。妈妈需要带孩子出去玩儿,让孩子做饭体验价值感,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孩子,更全面的认识孩子,降低焦虑。
2.对孩子方面。
了解了孩子初三之前为什么成绩这么好的原因(七八年级知识不是很综合,9年级知识综合了运用更难,知识点不好找准确。妈妈也可以协助她,9年级妈妈帮助不了,理科不太好)。第二次模拟考试,因为没考好直接发飙。
策略方向 (1)让孩子了解考试的意义及成败。要和孩子探讨是为了自己学习,考试是有不确定因素,不要把每次考试的结果作为唯一证明自己的呈现,当时当下的一次考试,不能作为人生命运的衡量。不能把考试作为对得起父母的证明,考试不是每一次都好,努力不一定要有结果。(2)理解成绩与父母与努力关系。不是努力了,成绩好了,就是对得起父母了,才是父母的好孩子,考试好不是自己的唯一价值,呈现自身有别的优点。(3)要挖掘她的资源,从同学眼中看她是什么样的人,是什么让她初三之前一直保持优秀。她努力吃药也考的好,说明她学习能力很强,同学关系,自我意志力,还在吃药的时候还能考上理想的高中,这方面都是她的个人的努力,都是可以值得赞美的地方,我们要协助她去挖掘资源,以及还有其他优势的挖掘的赋能点。(4)探讨人生的意义。要和孩子探讨未来的方向。不把家长老师对自己的期待背在身上,只要关注当下,不能让她觉得成绩成为唯一的检测,这不是决定人生命运的,不是对不起父母。对于未来规划,希望未来变成什么样子?没有外人期待,她希望有什么样的未来,她想活成什么样子,用焦点的理念陪她梳理出自己想要的探讨人生的大方向,如果没有达到期待怎么照顾好自己?如果再出现以前那个情况,怎么照顾好自己的情绪感受?先照顾好自己,爱自己是能力提升的表现。如果同学很努力没考上高中,你会怎么看她?对她怎么说?同学说不要拿成绩来看,不拿成绩评判来感受一下什么滋味。可以把她拉到10年之后看这个事情,逆水行舟,走出来会怎么样?
对于重要他人,我们一定想办法让他能够做出改变,这样才有利于孩子的进步成长,先和他说明事情的严重性,让他认识到只有他能慢慢的改变了,才会有孩子更大的改变,不能把主要的心思放在改变孩子身上,还要给孩子多沟通,要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比关注成绩更重要。家长最好自己能够走出家庭,找一份自己的职业,不至于把重心都放在孩子身上,多给孩子一些锻炼的机会,参与的事情越多,收获越大,他的自信心就越强,我发现孩子的优点并能及时的鼓励,让孩子感觉到家长的爱是发自内心的,多给孩子留一些空间,让孩子觉得自己很被欣赏被尊重,这样孩子就会慢慢的减少内耗,改变认知,降低期待,就不会有那么大的压力,更有利于他的成长。
这样的孩子一般都是很善良的孩子,能为别人着想,从来没考虑自己的感受。对于这样的孩子的咨询,我们要让她看到自己的闪光点,找到他想要的生活,借助别人的口,让他看到自己的优势所在。对于家长我们一定要让他认识到问题严重,才能配合咨询师进行调整,才更有利于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