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计划迁都 被赵光义五个字顶了回来

2022-05-18  本文已影响0人  进击的历史君

赵匡胤起于五代乱世,陈桥驿黄袍加身代周而立,开创北宋在位十六年,生前留下的遗憾之一便是未能迁都成功,他曾提议迁都,但遭到弟弟赵光义的带头反对,最终计划搁浅,此后北宋一直深受都城安全隐患的危害。

开宝九年(976年),此时的赵匡胤消灭了荆南、后蜀、南唐、南汉等南方割据政权,实现了除北汉之外的统一后,考虑到开封“形势涣散,防维为难”,开始筹谋迁都。

迁都是牵涉到王朝命运的大事,群臣有意见不可能不提。这些当年后周投诚的官员和跟着他打天下的功臣,他们的家族在开封有着大量田产、人脉利益,如果迁都就意味着多年的辛苦将付之东流,因此出奇一致的反对。起居郎李符第一个站出来反对,提出八大难点。老部下李怀忠也不支持他,提出漕运难题。

但即便如此,仍改变不了赵匡胤的决心。四月赵匡胤趁回洛阳祭祖之际,打算留下不走了,这次他的弟弟晋王赵光义出来反对道:“迁都洛阳,未见便利。”赵匡胤回复他:“迁河南未已,久当迁长安。”洛阳不会长久,长安才是最终选择。

赵光义还是不同意,赵匡胤说:“吾欲西迁,非它,据山河之胜,以去冗兵,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也。”赵匡胤考虑长安的原因就一点,关中有地理优势,利用好可以消除冗兵带来额财政负担,有利于大宋的长治久安,并搬出了周朝、汉朝的例子。

赵光义眼看辩不过哥哥,便搬出历史典故,说:“在德不在险”。这话出自司马迁《史记》,魏武侯与吴起在西河中流的问对,吴起阐述了人君修明政治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而不是依靠山川之险。这一道理被儒家高度肯定,后世君主也效仿认同,成为主流观点。

北宋之前的历史,仿佛也一次次验证了这个道理。远的来看,强秦据崤函之固,也不免二世而亡,近的则有后蜀据难于上青天的蜀道之险,也不免是个“短命鬼”被大宋拿下。山川之险,并不一定国祚绵长。

赵匡胤听了哑口无言,一时找不出反驳的理由。《续资治通鉴》中记载此时的情景:“帝不答。”虽然赵匡胤一时语塞,但他并非就认同了弟弟说的话,赵光义走后,赵匡胤对侍从说出了自己的担忧:“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

眼看晋王和群臣都持反对意见,赵匡胤只好暂时放弃了迁都的计划。第二天,赵匡胤起行,返回汴梁。临别洛阳之际,赵匡胤骑在马上回望故乡,手挽强弓,对天射箭,箭弦飞出,落于西北之地,赵匡胤长叹一声,说道:“我生不能居西京,死当葬此地,今日箭落处,就是我百年后长眠之地。”说罢,黯然勒马东归。

回到开封后不到半年,这年十月十九日夜,就发生了“烛影斧声”的事件,赵匡胤暴毙而亡,赵光义即位,是为宋太宗。那个出言反对的李怀忠,在赵光义继位后立刻担任侍卫步军都虞候、领大同军节度使,成为一方实权人物。

宋朝的皇帝生前不修陵墓,死后7个月内建好进行安葬。第二年四月,赵光义根据哥哥的遗愿,将之葬于此地,陵名“永昌”。

可惜北宋并没有永远昌盛下去,赵匡胤担忧下说出的预言,伴随着时间发展,被一点点验证,最终成为无数宋朝人的噩梦。

为了开封的安全,继任者就搞人海战术,以重兵取代天险,不断增加开封周边禁军的数量,史料记载“开宝之籍总三十七万八千,而禁军马步十九万三千”。到宋仁宗庆历年间则增加至:“总一百二十五万九千,而禁军马步八十二万六千。”养兵开支越来越多,民力越耗越穷,北宋的财政入不敷出、积贫积弱。宋神宗启用王安石变法,也没能最终改变北宋面临的危机。

迁都之争发生一百五十多年后,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金军破城,赵光义一脉的子嗣除康王赵构外被一网打尽,北宋亡。又过了一百五十多年,南渡的南宋王朝也被蒙古帝国所灭。

倘若赵匡胤当年迁都洛阳或长安,或许会出现另外一个结局,但历史残酷,容不得假设。以史为鉴,为国当思长远计。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