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你临的居然是“假帖”!

2020-05-04  本文已影响0人  书法人物

第一次

[镌刻失真]

多数碑刻先要书家将要书写的文章用毛笔写好蓝本或者直接书丹上石,再去让工匠镌刻。

如欧阳询的《九成宫碑》,史料记载欧阳询在写的时候,先是用毛笔蘸着朱砂,然后直接写在石头上的,工匠就直接按照他写的朱砂字来进行凿刻,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些字帖里面的字了。

当然刻碑的方法,还有另外一种,就是用毛笔写在纸上,用毛笔写出来的字,笔画自然比较圆润和有笔触的特点。

然后,如果想保留原作的话,我们又用另外一张纸,把它的原作给描下来,然后再把这张描下来的纸铺到石头上,再想办法弄出轮廓在石头上,最后我们再请石匠在进行凿刻。

所有的一旦经过工匠用刀镌刻以后,把这些“笔味”都镌刻了,细微的笔触和圆润感都没有了,代之以方整和有棱有角的“刀味”了。

再加上石匠镌刻揣摩书写的笔法也不会达到百分之百一样,存在笔意走样是不可避免的。

米芾提出“石刻不可学”一语(见于《海岳名言》)意思是很明白的,就是说墨迹一经刻石就要失真。

事实上确是如此,不管刻工如何高超,墨迹刻上石,字形和笔意都会有一定的损失,更何况墨迹的墨色浓淡、燥润的微妙变化,刻石是极难表现的。

不过从书法艺术来谈,不论刀味和笔味都有它的艺术效果。

第二次

[拓片失真]

一、我们现在接触到的第二次就是这篇碑刻的文字变成了拓片,又是一个新的概念,容我解释给大家:将碑文石刻、青铜器等文物的形状及其上面的文字、图案拓下来的纸片。

这有什么用呢?

便捷保留、传播、考证、欣赏、收藏等等用处甚多!这里头又有一个时间的问题,大家想想石碑几十年、上百年、上千年在户外经过自然因素的磨砺,造成风化破损等,总之又第二次摧残了书家的书写。

二、古时平时用的字不大,大概5cm就是大字了,不像现在,一个笔画甚至几米长。

五公分大的字口,拓时还要把宣纸砸进去拓,又要占多大的地方,如果纸厚字口很小必然有所影响原貌了!

再加上面世的拓本多种,每一次拓完对碑损害较大,因为要经过鬃刷砸敲,来回平刷,或多或少,都会有损耗的!

第三次

[托裱失真]

拓片的托裱是一种专门技术,它与字画的托裱是有区别的。石刻上的文字和纹饰都以凹凸不平和黑白不同的变化呈现在拓本上。

在托裱时千万不能将其刷平展开。

如果刷平展开就会使字和花纹变形,原物的本来面目就会失真,则是大错误。

因为传拓时是把纸刷在字和花纹的里面,这里面的纸即已伸开,到了拓成揭起时,虽然宣纸有收缩性’但伸耳的部分绝不会恢复如前。

这个就是拓片二次加工的失真。

第四次

[印刷失真]

也就我们手中多数拿的一本本的字帖了,某某出版社、某某某出版的等这类,经过电脑修补的,或其他工具设备处理的。

有些出版商为了好看,为了忽悠人,他们把一些古人的墨迹本通过电脑技术的反相,偏要把墨迹本反成碑刻效果,这样你就再也无法领略墨迹在纸上的效果了,很多细节也就丢失了加上他们用电脑技术修改图片,可能就会与原作差别很大,也会对你的误导很大。

还有就是,有的把碑刻反成墨迹效果。我是这样认为的,碑刻本来就是古人对着墨迹刻石的,与原作会有多多少少的不一样和损失,而我们又依据年代久远的拓片翻刻成的墨迹,以此来当作墨迹临摹学习,这不是自己糊弄自己吗?

墨迹就是墨迹,碑刻就是碑刻。 

印刷次数多了,难免会有误差,包括颜色啥的都会有所区别,与“真迹”(或者拓本)偏差又大了。

第五次

[你的眼睛出卖了你]

这次显得尤为重要了,我先卖个关子先不说,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说,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禅中彻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这是上升到哲学层面的三境界了 ,千万别听迷糊了,不要被我带到沟里去啦!

说这个的意思呢,其实有些人已经猜到了,对!“你看到的不一定是真的!”

没想到我看第一眼见到的字帖竟然“谬以千里”科学实验证明,人眼本来存在视觉误差的,人眼所能看到的光线,只在可见光400~700纳米的电磁波长范围内,是极为有限的一部分。

所以说3mm的细节你根本无法观察得到,这就是我正要第五次说的“人眼失真”。

看完这五大“失真”是不是发现自己与书法真貌离得更远了,那么还敢写字吗?

图文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