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那么好读,却带来不一样感受—《象与骑象人》读书笔记
前言
心理滤除。指关于自身、他人和世界的信条可以使我们对自身经历的感知出现偏差。
——致没有那么强烈的个性、又特别在意别人看法的自己。
人都会通过心理滤除来看这个世界,所以我们会出现某些情绪,会对事件有反应,甚者会出现某些心理疾病。
阅读本书时需要记住一个最基本的概念:人类的心理分成若干部分,有时彼此会互相冲突。一部分就像一个骑在大象背上的骑象人,能进行自觉的、推理性的思考,但是无法完全控制大象的行为,而书中提到了若干能够让骑象人与大象相互协调合作的方法。莎士比亚说过:事情没有好坏,是人的思想在作祟;佛陀又言:诸法意先导,意主意造作(3月要读「佛陀传」的薛老师,可以看看佛陀是遇着啥了说出这句话的)。这其实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大部分人面对威胁时都怀有偏见,而且总是为此烦忧不已。
本书前半部分多是以科学的方法论证大象的本质,我会更多的去拆解我感兴趣的知识点;后半部分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中西文化的差异,乔纳森·海特先生的分类方式我不是很理解、也不一定适合含蓄内敛的中国人,所以我多会谈谈我的感受。
第一部分 人的心理是如何运作的—人象对峙
人象对峙1.分裂的自我,使你产生心理冲突
几个世纪以前,学术界和民间就存在关于心理的古老比喻。比如佛陀将人的心理比喻为野生大象;柏拉图把自我“心灵”(soul)比喻成一辆马车、由“心理”的冷静、理性的那一面来驾驭马车的马车夫;而2300年后,弗洛伊德提出类似的“三我”人格模型,马车夫(自我)为了驾驭饥饿、贪婪又不听话的马(本我),总得经过一场激烈奋战,同时马车夫那坐在后座的父亲(超我)却还一路对他说教;20世纪以后随着工业化的迅速发展,人们将心理逐渐比喻成驾驶汽车、驱动电脑程序...
但无论怎样比喻,我都会发现代表“本我”的那个鬼东西始终以强大的力量驱动着我。比如我明明定了每天早上6点半起床,摁掉闹钟之后我的背死活黏在床上;明明看到烤串想着不吃不吃,等那孜然味近在咫尺地飘在我鼻子前时,依然张大嘴一口半根;想好了要去健身房动一动,眼睛却始终离不开抖音里小姐姐那些婀娜身姿... 但是在朋友面前,我依然能保持着振振有词:你该自律!(典型的,道理我都懂,还是活成这逼样)
因此在本书中,提出了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对人“心理”的四种划分方式。
1)心灵和身体(心里想着不不不,身体却很诚实)
法国一位哲学家蒙田在他的研究中指出,身体每个部位都有它自己的情绪及主张。其中丁丁的独立性最让他迷惑。原话是这么说的:大家都注意到丁丁有多么放肆、不听指挥,我们不想要它起立,它就自顾自地昂首挺胸;但最需要它表现时,它却又时机不当地让我们泄气。它根本就是气焰高涨地在和我们的意志争夺主控权。看到这里我是陷入深深地沉思,似乎昂首挺胸这段确实是那么回事儿。另一个特别不受意志控制的部位就是——肠。这个部位由一个巨大的神经网络排列而成,包含一亿多个神经元,拥有高度自主权且不受头脑控制。现在我知道为什么我第一次坐飞机前,在机场上了四次厕所... 虽然到最后已经出不了东西,但感觉依旧强烈。
2)左脑和右脑
20世纪60年代一位名叫乔·伯根(Joe Bogen)的外科医生意外发现了这种划分方式。连接人们左右大脑的神经纤维称作胼胝体,一旦受损就会使左右脑各自控制的行为受到严重影响,甚至串场。书中提到一种挺奇怪的病症称为“异手综合征”,是指胼胝体受损过的病人,其大脑右半球会跟左半球作对,他的一只手(通常是左手)会按照它自己的意志做出反应,比如他的右手在挂衬衫的时候,左手会捏住右手手腕,不让挂... 有时甚至真的会抓住主人的脖子,试图掐死主任。这不就是武侠小说中的麒麟臂么!
3)理性和感性
这部分是我们常常讨论的,市面上也有相当多的书籍、课程研究这部分内容。我个人会觉得感性永远与理性共存,调出哪部分情绪是由一个人的社会阅历、情感经验、所处环境等因素直接导致的。
4)控制化和自动化(最接近象与骑象人的比喻)
自动化系统往往是启动多巴胺的按钮,会不由自主去追寻食之快乐的途径(柏拉图口中的食与性);控制化系统的功能则比较像一名顾问,可以让人思索长远目标,它就像是一个骑在大象背上的骑象人,可以帮助大象做出更好的选择,同时他也是一位仆人,执行有意识的、控制后的思考。而大象则是骑象人以外的一切,包含我们内心的感觉、本能反应、情绪和知觉,这些都是自动化系统的组成要件。
2.是什么令你不幸福
刚踏入社会,我可能会把不幸福归咎于没有钱;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可能会觉得是因为没有情感的波动;我能想象,老了以后我一定会归结于灵魂深处的某样东西吧。
书中总结了令人感到不幸福的3个原因,我觉得非常全面:
1)情感启动效应
对于我们的大象来说,只有简单的选择“喜欢”或者“不喜欢”、“接近”或者“远离”。20世纪80年代发现了情感启动效应——书中解释得比较难懂,大致意思是,你喜欢的和需要你去做的保持一致时,你能做得更快更好更准确。书中提到布雷特·佩勒姆(Brett Pelham)的奇特研究:我们自己的名字会启动我们脑中的“喜欢计量表”。只要我们一看到或听到跟我们的名字很像的词,我们心里就会对这个字产生一种愉悦感,觉得这个词很好。佩勒姆的研究想要告诉我们,人生确实是我们认为它是什么,它就是什么,但我们对人生的想法其实是在无意识中快速行程的。大象依本能反应,引导骑象人抵达目的地。
这便是我们讲的“上头”。无论是两口子吵架、教育小孩、开车等等场景中,一旦情绪起来了,哪怕再理性的人也会做出一些非理性的行为,因为大象产生了本能反应。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冲突协议」中会有第三者干预和休战条款,因为第三者的骑象人还是清楚地看着这场冲突。
2)负面偏好
负面偏好指人们会更多地注意负面信息和事件。就像「瞬变」中提到的,当你在桌上摊上一堆照片,其中有美景、美食、美人,但是夹杂着几张车祸、火灾等带有负面意义的照片时,围观群众往往第一时间就会把注意力放到这些灾难的照片上。
我们的行为受到两个相反的动机系统控制:一个是趋势系统,会引发正面情绪反应,让人想要去接近;另一个时逃避系统,会引发消极的情绪反应,让人想要撤离或逃避。而事实上,逃避系统的反应速度要快于趋势系统,原因就是对于所有进入脑中的信息,逃避系统第一个得到情报。想一想,当我们面临新的挑战时,第一反应往往是不是逃避?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总会做自己熟悉的事情,而避免接触新的领域。
3)强大的遗传基因
一般我们聊到个性,都会说是结合了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影响两大因素,我记得研究生时英语课曾经做过个课题:nature or nurture,聊到的就是这部分内容。很多人都会觉得后天的环境影响对人的个性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所谓环境塑造一个人,但是往往他们并不清楚先天遗传的影响有多大。
比如我的左撇子,就是同时遗传了父母,虽然他们在童年时都被强制改成右手,但是日常一些小动作完全暴露了他们的先天性。比如老李拧毛巾、拿扑克都是惯用左手使力。再比如我爱说话、乐观,也是遗传了老李;我爱干净、收拾屋子有条不紊、心思细腻就是完全遗传了我妈。按理来说这两种不同个性特质结合到我一个人身上,我应该活的精彩潇洒气势恢宏,可为什么活成个段子?容我三思...
第二部分 我们如何相处—大象的力量
大象的力量1.互惠
黄金规则。心理学中的一种人际交往规则,指“你希望别人如何对待你,就要以那种方式去对待别人。”
这一章节内容跟《影响力》一书中提到的“互惠”内容基本一致,与其说利益驱使,不如说互惠是一股将我们跟别人联结在一起的力量。
过年期间我把「教父」看了,影片开头,唐·柯里昂在沙发上温柔地撸着猫,与他教父的身份形成强烈对比和冲击,不同来访者带着不同目的在他面前诉说困难与需求时,他总是用“人情”、“朋友”等字眼去判断协助与否,而非纯粹的金钱利益。这一幕也为全片充满暴力、家族情仇以及道德纠葛的主题揭开序幕,而荧幕前的我们也能凭借演员出色的诠释,了解意大利黑手党社会中那种复杂的人际互动。
很多互惠是一种本能,人生在世,最难还清的是什么债?我觉得是人情债。不要轻易接受、也不要轻易抛出。只是一旦你们是以人情做联结,那才是真正发自内心的“有借有还”吧。
2.自以为是
你自己眼中有粱木,怎能对你弟兄说“容我去掉你眼中的刺”呢?先去掉自己眼中的粱木,然后才能看得清楚,去掉你弟兄眼中的刺。—《圣经·马太福音》
是不是跟《领导力》中的“以身作则”有些类似。领导者自己都没做到的事情,何德何能去要求被领导者;主张高道德标准的人一旦在道德上犯了自己指责的错误,就总会显得格外具有讽刺意味,旁人奚落起来也觉得特别有趣。就像当年,一向以抵触婚前性行为自居的阿娇,跟陈老师的照片曝光之后,相比其她几位是不是直接被媒体推上风口浪尖?一个意思。
如果我们只探寻大象的力量,会发现其中不乏充斥着虚伪、邪恶与残暴,究其原因有二:自尊心太强及道德理想主义。在我学心理学的过程中,有不少案例中提到,由于个人自尊心受到威胁而造成的暴力事件、由于理想主义而造成的大规模杀戮事件(kb组织、邪j等),这些人不是认为自己在创造一个乌托邦,就是认为自己维持着他们的正义。
这部分确实有些沉重,但是归根结底不无道理。了解了内心隐藏着的虚伪、自以为是以及道德冲突等心理,直面并且承认之后,我们确实能找出自己眼中的粱木,不会再那么受自身偏见所困,也不会再那么爱说教、容易与人争执冲突。当然,首先还是要对自己、对他人的行为认可,存在即真理。
第三部分 追求幸福的方法—驭象之道
驭象之道1.幸福来自何处
前面章节提到过:你认为生命本身是什么,它就是什么。你的心态决定你如何看待事物,追寻幸福就是我们内求自己心中所想。当然,有些身外之物仍然值得我们追求,而且幸福有一部分是可以外求的,只要你知道他的来处。
书中讲了幸福的两个原则:进展原则和适应原则。进展原则,即朝着目标前进比达成目标要幸福。就像莎士比亚所说:“成功之时,一切已结束;努力的过程是最幸福的。”拿我自己来说,去年魔力演讲刚开始困难重重,到后面几期的拿捏自如。我知道一定能开班,开班的那两天除了分钱之外并不会给带来更多的幸福感,反而是招生过程中一位位学员的报名缴费让我有相当强大的成就感。适应原则,即人对现况的判断,是以比自己现在已经适应的更好或更坏为基准。《人类简史》中讲述的智人就能最好的阐释这种特性,当他们遇到极端状况时(极好或极坏)就会去适应,而不只是习惯,还会自我校正。会为自己制定各种目标,一旦达成后就会迁移至下一个,并随着目标达成与否随时调高或者调低执行度。
2.爱与依恋
一个只关心自己,凡事都问是否合乎自己利益者,是不可能获得幸福的。如果你要为自己而活,就必须为你的邻居而活。—古罗马政治家、哲学家,塞涅卡
我们已经看过无数事例,讲述爱的伟大、无私、温暖并且带来奇迹。书中也举了几个例子来验证“爱的强大力量”,而从我的切身体会来说,实锤到不能实锤。我从小就不是个胆子很大的人,我怕高、我怕鬼、我恶心一切脚多于四只除了螃蟹和虾之外的所有生物... 但自从marco出生了之后,仿佛我变得无所畏惧。我隔着张餐巾纸敢徒手拍死蟑螂蜈蚣;marco小时候碰上科学解释不清的事情时,我能对着天花板角落破口大骂;我不在警惕床底、门后等等黑漆漆的地方... 我不知道哪来的用气,梁静茹也没给我,那只有爱才能解释这一切吧。
而关于依恋,我也始终认为不止是小孩的专利。我也会依恋marco、蛋总,也会依恋我的父母、兄弟朋友,只不过行为上没有小孩这么直接甚至肆无忌惮。我会用我的方式,表达出我的需要,无论爱与关心、亦或是包容和理解、或者一个拥抱一次依偎,都能让我重压的心得到有效的排解。也许这是为什么,那么多人喊着独立、信奉单身,心里却无比孤独吧。
3.心理的成长 / 4.道德的成长
这两部分内容结合起来,我谈谈这次疫情给我带来的一些感触。记得刘慈欣在「流浪地球」里说:最初,没有人在意这场灾难,这不过是一场山火,一次旱灾,一个物种的灭绝,一座城市的消失。直到这场灾难和每个人息息相关。
从最早那个武汉不起眼的海鲜市场开始,这场疫情最终还是演变成了这场灾难。它与每个人息息相关,至少首先让我过了一个无比漫长的春节。武汉刚解封不就,但是目前为止全国至少上亿的人,要么仍旧在家办公,要么全员带着口罩返回工作岗位。前几天还借到服务商的电话:我们今天刚刚上班。一场疫情,让我们明白:在这个世界上游离,除了生死,其他的都是小事。没有什么比命更重要,没有什么比活着更好。敬畏生命,就足矣!疫情不仅改变了社会,也正在改变我们对世界的态度。如果说,灾难已经无法避免,那过去的几个月,就是全世界人民最深刻的一次集体修行。
如果问一个人到底拥有怎样的能力,才能在这个社会立足?这次疫情给出了最明显与直白的答案:健康,才是一个人最大的能力,才是一切平淡、或跌宕生活的起点。所谓健康,不仅是指身体够壮硕,当然还包括心理健康与道德健康。身心健康,才不会轻易被病毒感染;道德健康,才会遵守社会的规则与秩序,不在这样一场大灾难里被其他人唾弃。有朋友知道我过了个无比刺激的年,我除了自我隔离之外、也及时跟单位上报我的情况,我能想到的是对自己、对家人、对单位、对社会尽到自己的责任,不瞒报、不谎报,当然据我所知不少人过年间发烧感冒也是吃药死扛,并没有坦白自己的病情... 寻常日子里,也许你会有太多光鲜亮丽、春暖花开,但渡尽劫难你就会发现,强大的健康力才是最颠簸不破的硬实力。
“你不能穷到没有存款!”这次疫情中,哪一部分人最难受?除了被感染者,还有没有存款的人。假期如此漫长、复工零零散散,车贷、房贷仍然在那里居高临下凝视着你。但固定的收入,突然变得不可预期。没有存款,每天的开支,都是一次对生活余量的透支,让人变得紧张。很多人总以为没有存款也是一种生活选择,但生活它只会告诉我们赤裸裸的事实:如果你穷到连存款也没有,痛苦就会随之而来。曾经在微博里看到一句直击人心的文案:年纪越大,越没有人会原谅你的穷。年龄越大、存款越少,生活对你投的信任票就会越少。我们和这个世界,有时候真的是靠金钱联系着,就这么简单。那种只存不花的金钱观,当然不足取;但只花不存,现在仿佛却成了最大的不自律。你一旦不自律,风险的兜底能力就会大大降低。灾难会让你害怕,也会教给你规避风险的路径。我很庆幸自己有一份稳定的工作,看来有时候缩手缩脚不是件坏事;同时我也很后怕,万一我没有工作,我能做什么?所以我开始更渴望能力的成长!
第四部分 追寻人生的意义—驭象而奔
驭象而奔1.灵性的觉醒
上帝创造天使时,赋予他理智,却无感性;上帝创造野兽时,赋予它感性,却少了理智;只有创造人类时,使其兼备理智与感性。所以,人的理智一旦凌驾感性,他便超凡入圣,更胜天使;反之,人一旦感性凌驾理智,便禽兽不如。—默罕默德
哲学家康德曾经说过:真正让我心存敬畏的有两样东西,头顶上的星空以及人心中的道德戒律。敬畏,也是一种自我超越的情绪。当我们遇到遇到巨大之物时会心生敬畏之情,比如实体上庞然大物,或是伟大的观念和理论、崇高的社会地位或掌权者 。当我们因面对这种庞然巨物而使整个认知被卡住不动时,我们就会觉得自己渺小、毫无力量、使不上力而不得不接受事实。这时,我们往往会感觉到恐惧、爱慕、产生提升感,甚至感受到一种美感。敬畏会打开我们的心门,创造改变的契机。
同样是因为这次疫情,我已心存敬畏。敬畏自然,我们生存生活的一切都是大自然给予的,大自然就这样无私供养我们。对大自然,我们绝对要保持敬畏之心,学会尊敬和感恩。反之,你对大自然有多少破坏,大自然回敬给你的是我们承担不了的代价,无数灾难片不都验出来了么?敬畏生命,生而为人不容易,毕竟过年期间我一个人在医院,边蹲在角落发抖边等专家会诊结果的日子,那种人生走马灯式的感受我不想再体验了... 所以要珍惜时光、不游戏人间、不虚度此生;要自律、要教会marco保护自己;要敬畏他人、仁者爱人,力所能及的尊敬他人、帮助他人、成就他人。敬畏规则,自然界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诸多规律规则,我们社会也有自己的法律规制。我要学会敬畏和遵守这些规则规矩,而不是漠视或者逾越。无论这规则是基于法律还是基于道德。
2.人生的意义
书中问了个很好的问题:什么能令你感受到“人生本身”的目的?
一瞬间让我感受人生意义的时候有很多:沙巴海边看着夕阳的时候、盈姐家小区看完楼王的时候、我做好饭菜把盘子端上桌的时候... 所以如果把这一段段的画面结合起来,组成生活的常态,那大概就是我目前想要追求的人生。如果我们把任务拆解一下,当下我需要做些什么才能更容易追求到这样的人生?我想应该是准时交读书笔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