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盖茨比》梦想和幻灭
![](https://img.haomeiwen.com/i8589566/15fe69bbafa61d59.jpg)
美国作家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的经典作品《了不起的盖茨比》,写透了当时美国社会变革与人情世故。
正是因为他的这部经典,那个时代又被称为“爵士乐时代”——美国近现代史上一个著名的标志和象征。
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已被公认为美国现代小说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其作者菲茨杰拉德也被冠之为美国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即“爵士时代”的“桂冠诗人”、“编年史家”。
故事主要是通过原是军人的大富豪盖茨比和出身名门闺秀的初恋姑娘黛西,多年后的重逢,以及后来发生的悲剧,描绘爵士时代的社会的种种腐败,反映美国传统信念的沦丧及美国梦的破灭。
《了不起的盖茨比》描写爱情与理想时有一股哀伤的细流隐隐地渗透在字里行间,表露出作者对美国梦的失望。
在小说尾处,作者不无感慨地写道:“他的梦似乎近在咫尺,唾手可得。但他不知道那梦已远他而去,把他抛在后面,抛在这个城市后面那一片无垠的混沌之中,在那里共和国的黑色原野在夜色中滚滚向前伸展。”
所谓的“美国梦"是一种信念,也是一种欲望,一种梦幻,认为在这块充满机会和财富的土地上,人们只要遵循一组明确的行为准则去生活,就有理由实现物质的成功。
作者充满极强的警醒、冷漠与抽离,但却又同时具备极深感情、代入与同情。
这种看似矛盾却交融的感觉,给人如梦似真的体验与感悟。
小说开头:
在我年轻幼稚,不谙世道的年代,父亲给我的一条忠告,至今还一直在我心头萦绕。
“每逢你想要对别人评头品足的时候,”他对我说,“要记住,世上并非所有的人,都有你那样的优越条件。”
In my younger and more vulnerable years my father gave me some advice that I’ve been turning over in my mind ever since.
‘Whenever you feel like criticizing any one,’ he told me, ‘just remember that all the people in this world haven’t had the advantages that you’ve had.’
小说叙事手法和视角非常独特。
作者创造了尼克·卡拉韦这一角色。他既是叙事者,又是故事中的人物。
小说一开始尼克·卡拉韦引述了他父亲对他的一句忠告:不要轻率地对别人评头论足。
有了这样一个“身兼二职”的人物,作者在写作时获得了更大的创作空间,也使作品具有更大的客观性,效果更集中。
叙事者的双重身份又可以使作家充分运用各种亲眼目睹的形象来表达深层的思想感情。
文学评论家董衡巽先生把菲氏的这种叙事手法称之为“双重看法"。
“这种又融合又有距离的表现方法使得蕴藏在形象里的思想感情具有多种层次,不同的读者可以有不同的体会,不同的时代也会作出不同的解释。”
尼克对盖茨比本人及其生活态度一直抱着矛盾的心态,既吸引又反感,使他“既身在其中又身在其外,对生活的变幻无穷和多姿多彩,既感到陶醉又感到厌恶”。
尼克不只描述了他亲身的所见所闻,叙述了盖茨比的身世遭际,同时在叙述过程中也发现了自己。
在故事结束时,叙事者尼克·卡拉韦站到了盖茨比这一边。他对盖茨比作出了自己的判断。他赞美他,认为汤姆等等一伙人都比不上他。
![](https://img.haomeiwen.com/i8589566/c82c90811da439e9.jpg)
尼克作为一个旁观者,他清楚的知道奋力前行的小船只会倒回过去,但他在感慨的同时,也对盖茨比这样真诚追求的失败者报以赞许,认为他是了不起的。
当我坐在那里缅怀那个古老的、未知的世界时,我也想到了盖茨比第一次认出了黛西的码头尽头的那盏绿灯时所感到的惊奇。
他经历了漫长的道路才来到这片蓝色的草坪上,他的梦一定似乎近在眼前,他几乎不可能抓不住的。
他不知道那个梦已经丢在他背后了,丢在这个城市那边那一片无垠的混沌之中不知什么地方了,那里共和国的黑黝黝的田野在夜色中向前伸展。
盖茨比信奉这盏绿灯,这个一年年在我们眼前渐渐远去的极乐的未来。它从前逃脱了我们的追求,不过那没关系——明天我们跑得更快一点,把胳臂伸得更远一点……总有一天……
于是我们继续奋力向前,逆水行舟,被不断地向后推,被推入过去。
![](https://img.haomeiwen.com/i8589566/dc1c765b7bcbc529.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