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条
中午去一家本地面馆吃了一碗面。说是本地面馆,就是本地人口味的面馆,这样的面馆自然本地人喜欢,尤其是上了点年纪的本地人。
其实我是不太喜欢吃面条的,应该是不喜欢本地的面条。单位食堂的早饭,基本有两个选择,粥或面条,已经延续了几年。只是刚开始时尝过一次,后来再没有吃过,因为觉得实在难以下咽。
前几天吃过一次奥灶面,感觉还不错。奥灶面是昆山的特色美食,做法十分讲究。其面条完全吸收了那浓浓的汤汁,吃起来,不管是面条还是浇头甚至汤汁,都很可口。
以为自己胃口的包容性变强,可以吃本地的面条了。可是中午的那一碗面条,还是无法吃下去。雪菜肉丝的浇头,被我挑着吃了,面汤也喝了,只是那个面条,依然难以下咽,没有任何味道,又不筋道。
偶尔去一家西安风味的小店去吃面食,他家的各种面食都深得我心。不管是饺子、凉皮、肉夹馍,还是各种面条,猫耳朵、油泼面、biangbiang面,吃起来筋道爽滑,越嚼越香。
现在有点怀念小时候吃过的手擀面。
在我们这个以米饭为主食的地方,很少吃面食。如果吃面条,那只是想要换换口味,偶一为之。
下雨天,或是农闲的时候,爸爸对妈妈说:“我们今天吃面吧。”
于是,和面、揉面、擀面,不一会儿,一大块圆圆的薄薄的面饼就擀好了。这时,爸爸就跟变戏法似的,把那面饼不断正折和反折,最终折成一个长条。然后把家里已经洗干净的长条凳反过来放在桌上,面饼放上去,正好跟凳子一样长。爸爸拿来菜刀,在上面快速的切着,眨眼间,面饼就变成面条了。
往往最后会留下一点面皮,我就拿着这块面皮跑到厨房里,此时妈妈正在灶台下面烧火。妈妈接过我手中的面皮,放在火叉顶端,火叉在锅堂里的火上转一圈,面皮就变成了脆脆的饼干样了,这就成了我餐前的点心。
爸爸的手擀面吃起来还真香。宽宽的,扁扁的,口感软软的,放了蔬菜和荤油的汤汁,鲜得很,连面带汤,吃的干干净净。
中午锅里剩下的面条,到了下午三四点钟的时候,热一热当着晚茶吃,那就是鼎鼎有名的烂糊面了。面条与汤汁融为一体,已经不需要用筷子了,端起碗来,就这样就着碗,哧溜哧溜,几口就吃完了,味道太赞了。
自从爸爸去世后,已经多年没吃过手擀面了,还真是想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