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
造物主设计出了万事万物,诗人读心,匠人读形。
---题记
小学老师布置了去博物馆的任务,并且要拍照发到微信群,虽然我和妻子带着孩子去过几次,但是这次的特别之处在于,要穿上校服。
孩子精神头也足,轻语耳边,旋即起床,这种内生动力不知道是来自于有可能见到同学的喜悦还是对于博物馆的新鲜事物的好奇,临出门,嘱咐孩子带上一个笔记本,一支笔。
驱车半个小时,来到了位于市府旁边的博物馆,孩子上串下跳的,兴奋得紧,进入博物馆大厅,就缠着要买一个纪念币,自己选了一个东汉铜车马图案的纪念币,当然,如果我不同意买的话,大抵孩子也不会有太多意见,几分钟不乐意,接下来会恢复如初,不过一来这个币并不是特别贵,二来上面的图案确实历史味十足,三来这是一个新项目,而给孩子尝新是我和妻子达成的原则,于是买就买了吧,孩子的奶奶颇有微词,认为购买这个币的钱够两个人吃快餐盒饭了,但是那这个纪念币去买东西,估计一样都买不到,像很多事情一样,我懒得解释了,只是一笑而过。
进入第一个展厅,五十六个少数民族的特色服饰投影映入眼帘,孩子最喜欢满族的服装,不知道是服装吸引人还是穿服装的女孩气质独特,拍了一个照就继续往里走。
第二个展厅由于种种原因大屏幕灭了,只剩下地上一个蝴蝶投影,孩子想要把这只蝴蝶画下来,因为出门的时候让她带上笔记本,就是为了记录今天的所见所想的,她煞有介事的展开,然后画起了蝴蝶,路过的行人一番赞誉,往往都是说“这个小女孩画的真好”“还有带笔记本来的”“你多大了”云云,最后都差不多会补上一句“你看看你,再看看这位姐姐”,还好,女儿并没有因为别人的这番话飘飘然,倒是那些随着家长一起的孩子,不知道下次还有没有兴趣来逛博物馆。
第三个展厅展示农家生活,简单介绍完成以后,孩子开始提问题,通常以“这是什么起头?”,然后是做什么用的,然后是怎么用... 完事儿以后,她把刚才提及的一些典型内容画下来,与其说是画,还不如说是一些线条图案,这些图案离开了这个场景,估计很难有人明白是什么,因此我告诉孩子需要把标题或者说明写上,由于她认字不多,倾向于通过图形来表达。
第四个展厅,第五个展厅顺次走来,有的会激发孩子画图的欲望,有的也就一代而过,慢慢我发现,只要稍微复杂一点的事物,孩子都倾向于略过,于是,来到了一条鱼龙化石前面,我给孩子说,把这个也记录下来嘛,两分钟过去以后,孩子记录完成,结果与之前的“画作”类似,其抽象程度、简约程度都堪称极致,各个部分的比例严重失调。我只能说,孩子,咱们这次来博物馆可不是跑马观花,是要完成学校老师布置的任务,想想如果这是要求的作业,交上去不知道会是什么样子,而博物馆去观察事物,比如这个鱼龙的化石,起码需要弄明白骨头有多少根,牙齿有多少颗,身体各个部分的比例关系,想象一下鱼龙复原了会是什么样子,而这种样子可能的习性解释是什么,等等,也许是突如其来的诸多说教式的问题一下子让她觉得超载了,也可能是看到了学校的同学注意力转移了,孩子听的并不仔细,反而眼睛东看看,西看看,似乎想要逃离我临时掌控的那个小区域,我也只能顺其自然了,于是她像脱缰的野马一样,与同学一起去参观下面的展厅,而我则仔细的数起了鱼龙化石的骨骼,牙齿,然后记录在案,并且通过铅笔测量了鱼龙的身体比例关系,然后在笔记本上画出了我认为的鱼龙复原草图...
在下一个展厅找到了孩子,她从我身边逃离以后,显得轻松的多,几个小朋友也这里看看,那里点点,不是去学习古生物,而是对电子展示触摸屏幕表现的更加有兴趣,即便如此,操作了两下,一旦有其他某一个同学说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几个孩子也会毫不犹豫的停下自己正在进行的探索,一起奔向新的地方。我的出现并不没有干扰他们的行为模式,不过,当我开口说话,介绍他们试图接近的那个电脑屏幕的时候,巧合的是屏幕上正是关于鱼龙的,我拿出我的观察记录,告诉他们外面那个是鱼龙化石,两边的肋骨有128根,牙齿有80颗,从尖利的牙齿可以看出来,他们曾经是食肉动物,然后我翻出了我做的笔记,把图展现给他们看,孩子们无不表示惊讶,显然这招对于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比较凑效。
接下来一边走一边给孩子介绍这些古生物,其他的几个孩子则由各自的父母接走。想起要发微信群,向老师汇报今天的工作,我把孩子在观察时的过程捕捉了下来,并且配上了文字发到了群里,然后发现,大部分的同学都在相对固定的位置以相对一致的动作进行拍照,可能是他们进相馆的次数太多已经形成了定势,抑或家长的兴奋点比较一致,而孩子则成为了一个展现父母摄影技术的模特儿,从摄影的角度看,确实不错,美颜也毫无问题,只不过放到博物馆,这种走秀似的表演,终究不太匹配。
我个人建议,无论带孩子去博物馆,或者大森林,或者某一个人文景观,家长都需要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告诉孩子们可能的目的是什么,期望有什么发现,会通过什么方式记录下来这些发现,然后参观或者游览完,还能够讲述所见、所闻、所感,于是这次活动就没有白费,不过,我相信较真的父母一定会说,如果都如此,人生还有什么意义,还不如给孩子自由,如骏马在草原上驰骋。有这种想法本身没有问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不是为家长的懒惰寻求冠冕堂皇的解脱,不过,自由终究是有限度的,而限度的把握取决于父母的认知,宽也好,严也好,都不失为一种方式,怕的是没有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