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holala的读书笔记Echolala的心理学小记

《被讨厌的勇气》

2018-06-16  本文已影响7人  Echolala

在此之前,一直遵循的是弗洛伊德的心理学流派,甚至因此过度追溯童年记忆,寻找原因而不得解脱。这次遇上“阿德勒”,原来原因论之外还有一派“目的论”,人很多的痛苦是因为为了“保持痛苦”这个目的而附上的各种解释,你不想痛苦了,自然就走出来了。

“上帝,请赐予我平静,接受我无法改变的;赐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赐予我智慧,分辨这两者的区别。”——尼布尔的祈祷文。


1. 愤怒都是捏造出来的

在咖啡店看书时,服务员不小心把咖啡洒到衣服上,因此勃然大怒,大发雷霆。我想这应该是因为愤怒而忘记了自我吧,像是一种自己也无可奈何的不可抗力。

然而,这其实是为了达到大发雷霆这个目的,而制造的怒气。其实是想震慑犯错的服务员,使他认真听话,作为相应手段,便捏造了愤怒这种感情。

即使不大声呵斥,讲道理的话,服务员也会诚恳道歉,用布擦拭的。所谓愤怒其实只是可放可收的一种“手段”而已,“目的论”就是如此

人们常常对自己不满,归咎于自己的性格或生活方式,仿佛是一种无法改变的宿命。但其实人们常常下定决心“不改变”。过去的事情造成了现在的你,但是否重新选择新的生活方式,接下来的行为就是你自己的责任了。你之所以无法改变,是因为自己下了“不改变”的决心,即使有各种不满,但还是认为保持现状更轻松、更能安心。即缺乏“获得幸福的勇气”

2. 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

为什么讨厌自己?

因为害羞、不舒服,等各种各样说得出来说不出来的原因,不喜欢到人群中去,甚至自己也看到自己无穷多缺点,根本无法喜欢自己。“目的”是“避免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受伤”

人的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如果这个世界没有人际关系,如果这个宇宙中没有他人只有自己,那么一切烦恼也都将消失。

承认错误,不代表你失败了。

发怒是一种交流形态,即使不使用怒气,也可以进行沟通以及取得别人的认同,“没必要依赖发怒这一工具”。在人际关系中,一旦确信“我是正确的”,就步入了权力之争。如果你认为自己正确,那么对方无论持什么意见都应该无所谓。

阿德勒心理学不是改变他人的心理学,而是追求自我改变的心理学。

阿德勒心理学不是“拥有的心理学”,而是“使用的心理学”。也就是“不在于被给予了什么,而在于如何使用被给予的东西。”弗洛伊德的原因论是“拥有的心理学”,继而就会转入决定论,而“使用的心理学”,起决定作用的是你自己。

3. 把自己和别人的“人生课题”分开来

基本上,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于别人课题的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人生三大课题,“交友课题”,“工作课题”,“爱的课题”,每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都要自己来承担。爸妈可以了解孩子在做什么,作为顾问加以援助,但绝不能干涉孩子的课题,剥夺孩子自己解决课题的选择。可以把马带到水边,但不能强迫其喝水

对认可的追求,扼杀了自由。

我们无法逃开别人的期待,确实这样会比较轻松,因为把自己的人生托付给别人,只要完成“认可欲求”就好了。总之不想被任何人讨厌

“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这不是自以为是,也不是将错就错,只是课题分离。即使有人不喜欢你,那也不是你的课题。不过于在意别人的评价,不过于追求他人认可,即使过“被讨厌”的人生,也是自由的开心的人生。获得幸福的勇气也包括“被讨厌的勇气”

人际关系的最终目标,是获得“共同体感觉”。把他人看做伙伴并能够从中感到“自己有位置”的状态,就是共同体感觉。一切烦恼在于人际关系,那么反过来,幸福之源也在于人际关系。共同体感觉是幸福的人际关系的最重要的指标

——把对自己的执著变成对他人的关心。一味追求认可欲求的人也是极其以自我为中心的人。

4. 工作的本质是对他人的贡献。

人的价值在于“贡献”。他者贡献并不是舍弃“我”而为他人效劳,它反而是为了能够体会到“我”的价值而采取的一种手段。人只有在能够感觉自己有价值的时候才可以获得勇气,人只有在可以体会到“我对共同体有用”的时候才能感觉到自己的价值。不是被别人评价说“很好”,而是主观上就能够认为“我能对他人做出贡献”。

在这点上,阿德勒心理学认为人际关系的基础不应该是“信用”,而是“信赖”。即在相信他人的时候不附加任何条件,你只需要考虑“我该怎么做”。如果不敢去信赖别人,那最终会与任何人都建立不了深厚的关系。

人生是一连串的刹那,犹如登顶山峰,任何人都是正在路上的人。如果因为事故或疾病无法到达山顶,人生之旅也不会就此停止。把人生当做登山的人其实是把人生看成一条“线”,但请不要这样认为,要理解成点的连续。我们只能活在“此时此刻”,不可能过“线”一样看似容易的规划式人生。每一个瞬间都是不停旋转起舞的连续的刹那,即过程本身也是结果的运动。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