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热点

李阳、Ayawawa、丧文化:疯狂和绝望交织上演的时代。

2018-07-03  本文已影响74人  fa12c5c260f8
插图 | 岳敏君人物油画

不知道别人怎么样,近年来,我从周围的人以及社交网络里总是能感觉到一种清醒的绝望。

1、饮“丧”止渴哀鸿遍野

比如说有些人,身处种种压力之中,没有安全感,已经没有心思谈恋爱,或者无法跟人建立长期稳定的关系。害怕付出,也不期待回报。

他们知道长此以往结局将是孤独终老,但是仍然不知道改变。

在职业发展方面,有一群名副其实的“丧班族”,每天上班如上坟,任何和工作有关的风吹草动都能让他们心漏半拍——打回重写的方案、扰乱计划的临时加班、周末突然被@的工作群......

表面上是懒,是不上进,实际上是工作只能暂时安放肉身、无法安放灵魂,或者是对工作失去控制后的消极应对。

在人际交往方面,永远在强调自己离群索居的社恐人格,碰到熟人尴尬、出门活动尴尬、主动交谈尴尬。

他们之中或许真的有人讨厌和人相处,然而更大一部分人是不自信,害怕别人的价值观对自己指手画脚。

在各个方面,似乎年轻人都报以绝望的清醒态度——深知其苦,却无力改变。

所以观念市场一会儿流行丧文化,动不动就葛优躺,感觉身体被掏空;一会儿又标榜佛系青年,云空未必空地看淡。

一句话总结这种状态就是:

人生“无可奈何”,角色“无名小卒”,命运“无所适从”,改变“无济于事”,挫败“无处不在”,成功“无人问津”,状态“无精打采”,情绪“无所顾忌”,灰暗“无孔不入”。

这种个体的丧甚至会影响社会人口结构,不想工作,不想恋爱,不想交际,直接的后果就是拒绝生育。

按照预测,2017年“全面两孩政策”实施后,最低应该有2023万人口出生。

但是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出生人口为1723万人。实际出生人口比最低预估2023.2万数整整少了300万,这就是我们的现状。

此外,更让人感觉不可思议的是,“全面两孩”政策开放两年的时间里,中国的出生人口再次开始掉头向下。

然而有意思的是,与这种疲软相对应的是各种疯狂。

2、疯狂“教主”代代有人

写这篇文章的初衷是因为看到GQ报道的一篇推送《家暴之后,李阳依旧疯狂》,很有意思。

李阳英语疯狂的年代,我也现场体验过。在那个群情激昂、口号排山倒海、壮志豪言压倒一切的现场,在李阳一遍又一遍的念诵之中,我只觉得头脑发胀,身体发虚,同时察觉一丝异样,然而无从表达。

2011年,李阳爆出家暴事件后,业务锐减,公司分崩离析,李阳这个名字也渐渐淡出公众视线。后来时有他加入安利、皈依佛门的消息,只是已经乏人问津。

而这一次的报道再次引人关注,是因为作者写出了这种疯狂背后的异样,或者说滑稽,作者解构了一个曾经的励志神话。特别是在李阳这段人生的下坡路中,这些异样越来越失控,与他之前完美、紧绷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

我摘录几个报道中的小细节:

1、李阳讲,“学习的唯一目的就是赚钱,赚钱的唯一目的就是帮助别人,钱是衡量一切的标准。” 

2、演讲班课程结束后,《智族GQ》摄影师利用李阳录课程视频的间隙进行拍摄,张翔和四个疯狂英语员工坐在一旁观看。李阳突然说,“你们为什么不拍他(摄影师)?都在那儿聊天。”四个员工猛地从椅子上蹦起来,举起手机就围着摄影师拍。李阳转头又对张翔说:“你笨哪,脑子有病啊,你拍他嘛。”几个人拍完还要评比,李阳说,“谁拍得好我给他发100块钱。” 

3、李阳要求所有员工——从一线销售到副总裁——每天早间发工作计划,晚间发工作汇报,单独发给他,同步发到工作群里。

4、70人的群里只有张翔敢这样称呼李阳,其他人叫他“老师”,不是李阳老师,也不是李老师,为表敬畏,一定是“老师”。

5、昝强在台上说他来自四川泸州的一个山区,李阳模仿他的口音,“三区——”,对台下说,“为什么山区的孩子有点儿呆?他从小到大听的声音很单调,就是猪叫(模仿猪叫,观众大笑)。耳朵决定了智商,耳朵听的声音越丰富,孩子学语言的速度越快。” 他揽住昝强,“你以后就是我干儿子了,我喜欢收一些智商比较低的人,这样的话才能感觉出他的变化,加油。”

6、李阳在荔枝微课开设视频课程,《10秒钟学会说英语》、《一分钟突破语法》等。

7、演讲班第三天,李阳请一对夫妻上台,现场调解矛盾——“女人是大地,男人是天空,天空再打雷、再下冰雹,死不了人;大地一动,孩子全没了,父母也完了,家破人亡。所以妻子要负百分之百的责任。” 那位妻子跟着他说,“我愿意为我的家庭负百分之百的责任。”“丈夫无论愤怒了、出轨了,都是你的原因,是还是不是?”“是的。”

8、李阳站在100余名学员组成的红色方阵中,高举红色小册子:“我站在伟大的神台上!手里握着强大的神器!说着充满力量的神话!创造着不可思议的神迹!我的梦想就是把无数普通的、失败的、沮丧的凡人变成神,把我们伟大的祖国变成一个神的国度,我们将一起拯救这危机四伏的世界!”

一个敏感神经质,狂妄刻薄,急功近利,嗜权深重,满世界兜售成功学的李阳跃然屏上,但是有一个更恰如其分的词形容他,那就是——疯狂

他以梦想之名,行传销之实,让自己从一个励志偶像变成成功学贩子;他倡导爱的教育,调解学员的家庭矛盾,自己的家庭和亲子关系却是一片狼藉。

在阅读过程中,尽管我数次惊异,数次忍俊不禁,但这种疯狂读来其实毫不陌生,在中国社会的语境里,这一切都是原来的配方,都是熟悉的味道。

顺着这个配方,搜索这个味道,第一个伴随着同样癫狂气质浮出脑海的就是前不久才倒台的Ayawawa。

Ayawawa有多疯狂?一个民办三本毕业的学生,却时刻以高智商自居。号称自己每年8亿字的阅读量,60亿的信息输入量。然而企图用阅读量甩开凡人的她却被网友用智商踩在脚下。

为了在互联网世界暴得大名,在婚恋观念市场投下“PU MV”的伪理论炸弹,教唆男尊女卑,传授女奴手艺。

在她的那套歪门邪说里,女人要不断提升能够取悦男性的特质,以达到从男性身上攫取利益的最大化。学会了这套就能嫁个有钱人,夫妻和睦,镇邪避祟,保家护宅。

Ayawawa有多滑稽?她不仅公然开历史倒车,还飙车!为了夺人眼球,抛出吞精理论,生异性恋儿子理论,其言论之荒诞可笑,简直是灰堆里放屁——乌烟瘴气。

Ayawawa流毒甚广,然而她却不是孤例,咪蒙、罗玉凤之辈只可能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疯狂教主代代有人,我们可以等量齐观。

然而李阳,Ayawawa这种少数人影响多数人的模式,还不足以说明整体情况。

有一种疯狂现象是多数人影响多数人,它更常见,更能体现社会普遍的疯狂状态,因而也极具滑稽的观赏效果,它就是——微商。

无论是李阳,Ayawawa,还是微商,在其疯狂背后都有着相同的套路:利用人性对成功的渴望。

你苦无出路,我告诉你学好英语就能成功,我李阳就是榜样;你男女关系不好,嫁不出去,我告诉你升MV,降PU就行,马上找个好老公,我杨冰阳就是榜样;你没学历,没资金,没背景不要紧,加入我们团队分分钟百万进账,我们微商就是榜样。

追求成功本无可厚非,但这些人的成功学之所以荒诞、滑稽,是因为他们追求了一种非常狭隘的成功,片面的成功,追求这种成功就像吸毒,为了成功可以扭曲常识、颠倒逻辑、混淆是非,因为是狭隘的成功,就注定不会有爱心,不会有悲悯,自然也不会有人情道义。

所以这种成功人士,要么自露破绽,一败涂地,要么如入魔道,洋相出尽。

3、唯一价值导向,绝望和狂热交织上演

为什么社会上这样的“成功人士”总是层出不穷?

因为我们对成功的定义就很狭隘,我们喜欢把金钱和权力当做唯一的价值,所有的价值最终必须换算成商业价值,才能获得世俗意义上的认可。

这里没有新闻价值,只有流量为王,横行着耸人听闻的标题党和没有基于事实调查的流水账。

这里没有艺术价值,不面向大众的作品都是垃圾,不以市场为导向的创作都是意淫,老百姓的审美和广电的口味决定一起。

这里没有学术价值,学术不能独立,你懂的。

本来在一个价值多元的社会,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的价值领域各得其所,追求新闻理想的人以调查真相为荣,艺术工作者以创造美为荣,企业家以提供更好的服务为荣,然而资本主义和消费主义告诉我们,没有钱你什么也不是,你消费什么你就是什么。

在唯一价值导向下,一方面是出现了很多狂热的“成功人士”,渴望通过名利双手向全世界宣告自己的成功;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人,因为无法将自我价值追求寄托在社会主流价值观上,看不到出路,无法调和矛盾,越来越丧。

当然生活中总是不乏积极奋进的人,他们能够安顿好内心与现实,但在一个只有名利可以证明自身价值的时代,大多数人很难不疯,也很难不丧。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