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读《毛选》第1期|为什么学习教员?
本文字数:3335字
预计阅读:6分钟
为什么喜欢读《毛选》?
《毛选》是一部大部头,教员的文章一般也比较长,阅读还要联系纵向、横向历史背景。对于我们普通人,要坚持一字一句读完、读懂,确实也不是件轻松的事。但对我个人来说,还是很有信心,唯担心忙于工作,阅读写作时间不够。
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因为热爱、有意义。
毛浴镇/全国最大烈士陵园自己从小生长在红军之乡 —— 四川省 巴中市 通江县 毛浴镇(川陕革命根据地 红军入川第一城),听祖母说他的父亲就是烈士,自己也算是革命后人,自幼深受红色文化熏陶。
全国红军标语王 单字高5.9米老家古镇的墙上、大山上的红军石刻标语;学校悬挂的“做一个朴实、吃苦、感恩的巴中人”横幅;“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红军精神,都深深地刻进了骨子里,播下了一粒粒光荣传承“红色精神”的种子。
《毛选》及教员诗词都有强大的正能量。开国上将李克农之孙李凯诚将军(总参谋部政治部政研室原主任)曾说,毛的思想结合了马克思主义的普世价值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是党和人民用鲜血与牺牲换来的,是中国人民的传家宝。
学习分享《毛选》,也是为往圣继绝学。传承教员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遗产,让我们后辈少走弯路。继承先辈遗志,为民族复兴添砖加瓦。
二是长期工作实践需要。
因为自己工作需要,平时也会选读《毛选》中的一些文章,期间也得到过一些启发与被激励。有时候还会将自己的感悟分享朋友圈,也很幸运获得了一些朋友的偏爱肯定。但说实话,学习得还是不够彻底。学习教员,更重要的是继承他的实事求是的精神。
而写作是最好的学习方法之一,分享利众又利己,对自己也是一次倒逼式学习。
万事开头难。这是第一期,自己万分敬畏,也准备了好长一段时间。一是对著作、作者的敬畏;二是对信任我的读者的敬畏。另外这类主题监管的都比较严,发出后都还会先经过平台审核,有被禁封号的风险。当然我心光明,正心诚意扬正道,倒也坦荡无畏。
本期自己整理了两页PPT,方便大家了解教员的思想与人生。也希望能激发大家的兴趣,帮助大家走进教员,从源头上正确理解教员,以便于更好的学习教员。
关于开篇主题,我思考了很久。后来想起他老人家生前最乐意被人称为“教员”或“导师”,用他自己的话说:“我不是圣人,我只是个教员”。
所以第一期,我们就相对轻松点,先谈谈为什么学习教员?为什么要跟教员学读书?
一、学习习惯:读书伴随终身成长
教员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他是一个把书看作生命的人。他曾说:“ 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一日不读。”
据不完全统计,他一生读书达9万多册。他的家里没有豪华的装修,床褥、饭桌、厕所,到处伸手就是书。每次外出就好比搬家,都要带上几大箱子,活像一个流动的小图书馆。
他于1976年9月9日凌晨逝世,但9月8日都还在读书。医生抢救他,全身插满管子,一会儿昏迷,一会儿清醒,但一清醒过来就要书,要文件看。
他苏醒了11次,看书看文件就11次,总共的时间加起来2小时50分钟,最后一次读书是9月8日下午4点37分,只读了7分钟就昏迷了,过了7小时,9月9日凌晨10分,老人家与世长辞。
总书记强调指出:“我们党历来重视抓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学习,这是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一条成功经验。” 而教员无疑为大家树立了最好的榜样。
二、学习的目的:解决问题
教员读书,不为文凭读,不为分数读,而为实现自己的大志而读书。他读书的目的性很明确:“改造社会、改造中国”。为中国人民建立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公正平等的新民主主义国家,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理想。
其读书内容主要涉及马列、哲学和人文历史。而关于中国历史,他从小就有浓厚的兴趣。在省立一中,他学了古代史后,写了篇论商鞅变法的作文,获得老师好评,老师认为他“才气过人,前途不可限量”,“练成一色文字,自是伟大之器,再加功候,吾不知其所至”。
重点书籍他更提倡反复读,力求读精读透。《共产党宣言》就读了不下100遍,《资治通鉴》读了17遍 。
他读书是为了应用。他说:“ 学习一定要学到底,学习的最大敌人是不到‘底’。自己懂了一点,就以为满足了。” 每次受到启发,认准了理,他就会去干。
1920年参加革命,是因为他反复读了《共产党宣言》,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了信仰。
在井冈山时期,他把《孙子兵法》和《三国志》、《三国演义》读懂了,在用于反围剿等斗争中取得了胜利。
为了迎接同蒋介石的决战,他研读了德国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的名著《战争论》,接着组织了一个读书小组,一章一节地阅读讨论,从中汲取营养、智慧。
教员曾以东吴大将吕蒙发愤读书之事作比。他说,吕蒙是行伍出身,没有文化,深感不便。接受孙权劝告,勤奋苦读,成为东吴统帅。
三、明辨是非:去伪存真 择己所需
教员曾说过,读历史是智慧的事。作为后辈的我们,要以史为鉴,前辈们在探索国家前途上,都给大家留下了经验与教训,我们只要扬长避短,就能有所收获。
长征途中,蒋曾以为,红军不敢贸然进入彝区,跨越天险大渡河,这会复制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式的悲剧,认为教员了解历史,他不会铤而走险。
然而,深谙中国历史的教员分析道,石达开之所以失败,是因为没有处理好部队与彝人的关系。他以史为鉴,吩咐刘伯承:红军过彝区不是打仗开路,而是宣传党的民族政策。中央红军过彝区时恪守民族平等政策,并深入当地老百姓家中进行耐心访查,赢得当地人民群众大力支持,为抢渡大渡河做好了先期准备。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更不要以偏概全,看到一个问题就轻易否定一个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学习了解他人也是为了自身进步。别因小失大,人家的一个优点可能都够你学一辈子,这也是对他人的尊重。
因为理解,所以慈悲;因为懂得,所以珍惜。回顾教员的一生,他自己也承认犯过错误。但他为了中国革命,几乎奉献了自己的全部,为党和人民做出了巨大牺牲。却从未因此为个人谋一点私利,至死从无怨言。
杨开慧牺牲前说:“我死不足惜,惟愿润之革命早日成功。” 教员听到噩耗,写下未曾面世的《蝶恋花·向板仓》,“霞光褪去何凄楚,万箭穿心不似这般苦。奈何吾身百莫赎,待到九泉愧谢汝。”
岸英牺牲后,在北京搬过5次家的教员,却瞒着众人将岸英的遗物保留了下来,并一直带在身边。睹物思情 —— 这份独特的对儿子的思念方式,直到教员离世14年后才被发现。
他多次被排挤、痛失爱妻同胞、孩子失散多年、自己也多次死里逃生,晚年再加上丧子之痛的打击,难以想象他是怎么挺过来的。而面对这一切,他没有消极沉沦,而是化悲痛为力量,始终保持乐观,把自己全部精力投入到他热爱的党和人民的事业中去。
高处不胜寒。教员为他深爱的祖国奉献了一生,一辈子都在为他牵挂的人民谋幸福。而伟人背后承受的压力、悲伤和孤独,我们无法感同身受,他也从来没有对任何人讲过个人的感受。相信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人,怎能不心疼。我们怎能不敬他,爱他。
英雄已逝,丰碑永存。唯有自强,告慰先辈。
一代伟人的修养四、见贤思齐:实事求是 追求真理
所谓圣人无常师,德才兼备的人没有固定的老师,谁有本事,就向谁学习。就像教员1965年号召大家学习并出版蒋介石全集,中宣部根据其意见编辑了《蒋介石言论集》系列后,本来准备每本印5000册。教员批示:“五千册太少,应出一万册。”
了解这些,也是启迪我们后辈,要追求真理,做真才实学的人。也只有向真才实学的人学习,才能学有所成。正如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 宁为真白丁,不做假秀才。”
学习教员,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开始……
————————————————
附:教员写给儿子岸英的信
岸英,我的孩子
思念极度,泪水却已朦胧。
我无时无刻不在想念你啊……
作为一个国家领袖我问心无愧
可作为你的父亲,
我却有说不完道不尽的愧疚;
我的岸英,
你出生时我不在你身边,
你成长时我不在你身边,
你母亲牺牲时我不在你身边!
你当小乞丐流浪时我不在你身边,
你去苏联学习时我不在你身边,甚至抗美援朝是我主张的,你也是我送上前线的……
就连你牺牲时我也不在你身边。
岸英啊,赴朝鲜前,你问我:“我做毛泽东的儿子合格吗?”
孩子其实我内心的答案是:“合格,你是我的骄傲啊!”
可惜你再也听不到了啊……
你是我的儿子,天底下哪有岸英这么好的儿子啊!
今生今世,我是再也见不到你,多少个日日夜夜多少次午夜梦回,我似乎看见你回来了。
岸英我的儿子,你看这大雪,落满了北京城,
如若有来生,
愿你如雪花般自由、皎洁,
如若有来生,让我们再度相见于国泰民安巍巍盛世的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