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叶老师的分享

2018-09-22  本文已影响17人  123涅槃

我是秋叶老师的学员,学了他PPT的课程,对于我新工作起到了关键作用,越学越觉得终身受用,下边是秋叶老师的分享:

以前我一直觉得,PPT就是晚上加班套模板,每天睡醒发现“啊!领导又换了发言稿要我改啊!”是让人很崩溃的。直到看了《寒战》,说“每一个机构,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岗位都有自己的游戏规则。不管是明是暗,第一步是先学会它,不过好多人还没有走到这一步就已经死了,知道为什么吗——自以为是。第二步,就是在这个游戏里面把线头找出来,学会如何不去犯规,懂得如何在线球里面玩,这样才能勉强保持性命。”从此看懂了PPT。

大家都夸我植入得好,还能记住那么多电影台词,我其实只做了三件事

复制别人的话

改成自己的案例植入

搜“寒战经典台词”

一个联机学习者,他应该有怎样的特征,我想分享五个我的经验。

一、从记知识点,到记关键词

不知道从何时开始,我成为各种搜索引擎重度依赖者,遇到任何问题,我会第一时间问自己三个问题:

这个问题有人研究过吗?

他的研究最可能去哪里分享?

我用什么关键词最可能搜到?

然后我很神奇发现,绝大部分让我疑惑的问题,都有让人惊喜的答案或线索。

不过今天的搜索不能只依赖百度,比如我要找PPT模板,今天我会去微信里搜索“5G模板”,就会找到很多文章。

如果我把这些关键词线索梳理一下,放进我的知识体系大纲,以后遇到问题,我直接去搜就好,特别好的,还可以用一些资料管理工具,贮存起来备用。

在大数据时代,你和这个世界往往只有一步之遥,但你得用对那个关键词。

二、从泛阅读,到主题知识树阅读

网络一发达,各种选择海量涌出,不要说全网,就一个得到App每年推出的课程和书你都看不完。加上各种人工智能大数据推送信息轰炸,你每天收到的信息量有可能超过原来人一个礼拜看到的消息。

如果你开始跟随一个个弹窗,你很快发现你的大脑被信息拥堵了,信息越多,线索越乱。所以我们说: 信息不是知识,知识是有组织的信息 。好比数字图书馆,不管有多少书,只要按统一的规则归类,就不怕放不下、找不到。

我们很多人在联机思考前,一定要在某个方向或专业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树,要保证一部分阅读时间围绕着自己的知识结构树升级、迭代、进化去展开。

关于知识结构树,大家可以问自己五个问题:

我希望在哪个领域深入研究?

我是否有关于这个领域从入门到精通的知识框架?

我从哪里可以获得并学习基础的框架?

我应该坚持定期不定期阅读哪些方向的网站、书籍、数据库、课程保持知识框架升级?

我每周投入在主题阅读上时间要保证在多少?

如果这样去学习和阅读,我们在网上选课买书的问题其实也好解决,凡是和自己主题知识树有关的,尽管买买买,这是有效投资自己,让自己始终保持在专业前沿的最经济方法。

三、从刷屏阅读,到开机阅读

作为一个刷屏党,我常常也从一个新闻跳到另外一个新闻,分分钟就可能被弹窗带跑。在这一点上,我和大家并无不同。但有一点可能不同, 我会刻意思考一下,我看到的不同领域的消息,背后是否有更深刻的规律在起作用。

比如我看到一些新闻,“二宝妈妈增加”、“杭州保姆纵火案”、“养老金危机”、“老年化危机”,我会发现这些问题背后都有一个深刻的社会变化,比如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力短缺和劳动力价格上涨,从而衍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我想表达的意思是在小屏时代, 大数据不断推送我们喜欢看的信息,这本质上也是一种信息锁定的路径依赖,虽然打着投其所好的名义,却限制了我们的阅读视野。

所以我提倡大家在阅读信息时,不能只依赖手机推送和朋友圈,还是要定期打开电脑,看看不同的门户,看看更多不同类型,不同观点的新闻,让自己能够把事物联系起来思考。

做联机思考者,就要学会在不同事物中找联系,而不是依赖网络观点来给自己论证。

关于联系阅读,我建议大家可以问自己四个问题:

我是否关注超过5个不同大领域的新闻?

我是否不满足新闻报道而喜欢看深度评论?

我是否主动关注观点不一致的网站或个人?

我是否会去思考不同事件和观点背后的联系和原因?

趋势往往不是显而易见的,所以我们需要把碎片的信息作为引发思考的触发器,一环一环去推导可能的结果,然后去找数据,做调研,约业内人士聊天,一点点把信息碎片拼图成完整的地图。普通人喜欢看一惊一乍的微信公众号标题党,“今天发现这个趋势”,“明天错过这个就会怎么怎么样”,反正就是不想启动自己的大脑,更习惯用别人的思考填自己的脑洞。

四、从跟踪趋势到跟踪行业

经常有人问我为什么懂那么多?我觉得奇怪,答案不是因为我活得比较老吗?太阳底下很少新鲜事,看多了自然就知道了。

后来我才发现很多人学习模式是“弹球式”,学习过程中注意力不断抓热点,抓新名词,两年下来是学会了很多新名词,谈起未来也头头是道,但你如果问他,在你自己的行业应该怎么做,大部分都是一头雾水。

如果学习不能解决问题,再学100个新名词,认知再升级100次又有什么用?

我认为越是联机时代,越要长期关注对标几个行业发展趋势,参加行业活动,这样随着时间推移,你就能慢慢知道行业的来龙去脉,认识行业牛人,进入行业核心圈子,接触到行业核心资源,这才叫了解一个行业。

做到这一切没有什么技巧,靠时间,靠长时间的人品积累。

关于跟踪行业,我建议大家可以问自己三个问题:

我是否定期关注某个行业的新闻?

我是否定期查看某个行业的期刊?

我是否定期参加某个行业的会议?

不妨先理解一个相对简单的行业开始。理解了一个行业,再逐步思考这个行业和其它行业万事万物的联系,会简单很多,而且当思维复杂程度骤然提速,才能成为一个更好的联机思考者。

五、从输入信息到输出信息

古人云:“十年磨一剑”,又说“要坐得冷板凳”。讲的是学习需要积累和沉淀,这当然是对的。但是学习需要观察和模仿,也需要交流和争鸣,这就需要联机思考者不能闭门造车,要主动走出去。

作为联机思考者, 不能只满足于从网上输入信息,也要主动输出信息,最好是带个人标签的信息,完成个人网络品牌建设 。输出信息并不一定非要写微信公众号,其实参与一些高质量社群,在里面进行深度交流和思考,也是一种输出。

在巴黎有很多咖啡馆,像毕加索、海明威、萨特、塞尚等文艺大咖是19世纪巴黎咖啡馆的常客。这些大师在咖啡馆海阔天空地交流,恰好完成了知识碰撞和思想进化,共同创造了文化事业的繁荣。 

关于输出信息,我建议大家可以问自己三个问题:

我是否定期在某个平台发表自己的观点?

我是否加入某些高质量的社群并经常参与深度讨论?

我是否会走入线下活动面对面吸收新思想?

广义的联机学习者,其实是不分线上和线下,今天的移动手机已经帮我们打通了联网的自由度,在哪里我们都是同时处于线上和线下,那么任何与人接触的场合,都可以进行联机头脑风暴。


无戒365天极限挑战日更营  第241天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