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学了,我怕孩子不好好听课!
Day88
当下随着疫情好转,全国各地纷纷复学,上海也已经启动复学程序。但在家长、孩子、老师终于告别居家隔离的同时,新的担忧还是会不由得出现:复学了,孩子还能好好听课吗?
这段时间来,常常收到家长的消息,抱怨孩子在家学习就是坐不住,趁着直播开小窗聊天、看小说的事情也屡见不鲜,严重影响听课效率。
而作为老师,也面临着一种失控感:除了一个直播数据,我不知道孩子是否在听!尤其是那些平时在教室里上课讲小话,做小动作的孩子!
一、那些曾被误解的孩子
您是否对自己的孩子或者学生说过这样的话:
你怎么就不能认真听?不能好好学习呢?
听课的时候老是开小差!
我说多少遍了?上课就要有听课的样子!
你的学习态度太不认真了!
真是个不自觉的孩子!
……
以上的话再熟悉不过了,因为家长和老师常常为孩子听课时不认真的学习状态而焦虑。但这些话却根本无济于事,因为孩子往往不仅没有因为我们反复的数落和“善意”的提醒而改正,反而因此像一个刺猬一样,自我争辩,或者假装听了,却丝毫未改。
真正的问题在于,作为成人,我们往往倾向于把学习认知的困难,当做道德问题来批判,甚至对孩子贴标签。因此,听课不专心,就成了学习偷懒;说话和做小动作,就变成冒犯老师,甚至成了“多动症”,还辜负了家长的苦心……
有专业能力的教师,会像医术精湛的医生一样,用专业视角来拨开问题的表象,并做出诊断和处方(虽然未必能够药到病除),而不是责怪病人,为什么不认真。因为医生明白,病人需要医生的诊断和疗治,而学生,也需要教师的帮助。
那么从专业视角来看,所谓的听课不专心,小说小动的孩子,究竟是怎么回事?
二、不同的孩子,不同的学习风格
事实上,类似的问题,认知科学领域中早有研究探索。研究发生,人在接受新信息时是通过五种感觉——其中最重要的是视觉、听觉言语、触觉/动觉——进行的,而每个个体会表现出对某种感觉的偏好,因此会形成不同类型的学习风格。在《差异化教学》中,列举3种不同学习偏好:
(1)视觉型
这种类型的学生喜欢看信息,亲眼目睹会让他们印象特别深刻。他们喜欢整洁,喜欢做大量的笔记。 因此对于这类孩子而言,电影、地图、图形、绘画会激发兴趣。
(视觉图片)
(2)听觉/言语型
这类孩子通常喜欢听他人说话,但更喜欢自己谈论,有一些甚至在音乐上很有天赋。声音容易分散注意力。对于他们而言,听别人说以外,能够和别人谈论才是真正的学习。因此小组讨论、合作,对他们特别有吸引力。
(3)动觉/触觉型
这类孩子喜欢身体活动、动手制作,对于他们来说,比起听讲和看,让身体活动起来,四处走动是最容易引发大脑兴奋的方式 。
以上三种类型的描述比较粗略,但是类别很明确。通过对比,我们会发现,爱说话的孩子,往往可能是听觉型——他们不习惯长时间被动听讲,而需要创造机会来讨论;而那些坐不住的孩子里有不少往往是动觉的——一旦让他们参与活动,动手制作组装,他们往往表现得非常好。
然而,现行的学校教育,偏重的是听觉——即老师大量地讲授,学生被动的听。《差异化教学》指出,事实上,听觉学习者一般只占群体的20%,而其余通过视觉和动觉来学习。这也是为什么,现行学校教育中,会冒出很多“行规不良”的学生,因为他们在适应听觉学习法上有很大的困难!
识别不同学习偏好,是帮助孩子更好地学习的开始。当教师和父母理解了学习的不同风格和偏好时,就能够帮助孩子用最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调整学习。
三、怎样利用偏好,优化学习?
“如今的学生自出生起就生活在多媒体世界中。他们不仅需要听,而且要需要参与;他们不能只是静坐着,而是要动起来。”那么,如何帮助孩子利用自己的优势和偏好进行学习优化?
(1)识别类型,停止标签化
借助上文的三种学习类型,首先教师和父母要做的是,分辨孩子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停止对孩子贴标签的行为。正如《差异化教学》所给出的建议:
“要帮助学生懂得如何才能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可以选对学生的多元智能或者偏爱的学习模式进行评价,然后告诉他们如何利用这一信息克服与的的学习风格或偏爱模式不匹配的作业中的困难,寻求帮助,如何适应自己的学习、做笔记乃至学习任务本身,以满足学习的需求。 ”
如上文所说,一旦我们把孩子表现出来不好好听讲的表象——爱说话,做小动作等——当做是品行和道德问题时,我们就会下意识地对孩子的品行进行道德说教,而说教只会造成两种后果:一种是孩子越来越懦弱,严重缺乏自尊自信;另一种是孩子变得抵触抗拒,和师长、父母保持戒备和距离,甚至频繁引发冲突矛盾。而孩子最痛恨的,应该莫过于被标签化,因为这是对TA自尊的最大伤害。
作为教师和父母,当我们把孩子所谓的学习问题,看做是孩子在学习中遭遇困难,并且需要帮助时,我们的焦虑和抱怨就会减少,而会想方设法地解决问题。当我们和孩子站在一起时,我们才有可能把问题解决,而不是把主要精力放在争吵上。
(2)提供支架,变换策略
既然听觉型学生并非全部,那么教师在授课中,就可以有意识地根据不同学习偏好,来变换教学策略,使教学具有弹性的节奏。研究表明青少年的听讲注意力大约是10-15分钟,那么中学教师就应该按照以下节奏来组织教学:
运用黑板、PPT等,用大约15分钟的时间来介绍新知识(视觉)
随后切入讨论加以强化学习(听觉)
加入某种动作、活动等巩固(动觉)
在整个课堂中,教师也可以有意识地对不同类型孩子进行适时的帮助。最不宜的方式,是整堂课都在讲授,这种方式下,哪怕视觉和动觉型学生的身体高度紧张,学习也非常低效。那么在家中,如果孩子在学习,家长在了解TA的偏好时,也可以适度地容忍一些允许适合偏好的行为,如让孩子定期走动等等。
(3)个体指导,利用优势
理解学习偏好,对于帮助孩子自我学习也大有帮助。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合适的学习方式,并发挥优势。比如我发现学生中有不少喜欢画画、涂鸦的孩子,我就有意识地课堂上,运用视觉组织化的工具来帮助他们梳理知识,最常用的就是思维导图。
在一次学习英语构词法的课堂上,我示范学生如何用思维导图,来梳理和总结课堂上学习的的派生法、转化法、合成法,并附上课上给出和自己查找的单词词例。这个方法让原先零散、抽象的知识变得非常具体,对于视觉型学生的帮助就会更大,而且图形本身更有助于大脑记忆知识,从而提高了记忆效率。
如果视觉型的学生能够充分利用自己对视觉的偏好来学习,他们的学习就会更加高效。对于听觉型,鼓励他们更多进行口头表达(比如听唱英文歌);对于动觉型学生,则可以创造条件让他们动手操作。
(4)接纳差异,而非消除
最重要的一点,是接纳孩子的差异。教育不是生产线上的模具,而是栽培鲜花。花有千姿百态,而模具只有一样。我们不能把孩子有自己的个性、偏好抹杀,而强制培养成某一种模式,或者总拿“别人家的孩子”说事。而差异中,往往隐含着特色和天赋。文坛大家钱钟书先生英语满分,数学0分,依然进了清华。
只有尊重和接纳差异,孩子才有成长的空间。一个智慧的教师,是能够在差异中看到教育的契机,并精心搭建支架、提供帮助的引导者,而一个智慧的家长,也能在差异中发现并接纳孩子的特别之处,并且帮助孩子发现自己的人。
回到文章最初的问题,复学后,孩子能不能好好听课?这其中涉及多方、复杂的因素,既有习惯养成、也有水平基础的差异,但作为教师、家长,最重要的是从孩子的问题中,发现孩子学习的困难,想方设法地帮助TA在充分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弱点的基础上,进行学习方式的调整,而不是以说教来代替帮助,用指责来取代指导,把自己塑造成孩子的天敌。
帮助孩子,成为TA的向导,这是教育神圣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