臆解庄子——栎木篇
人到中年,学了点东西,就老是想跟别人分享。又苦于口才不佳,又没有人愿意听,所以打算开个篇章,写下来留存在网上。要说能不能被网友看到甚至喜欢,当然是希望如此,若没人看,我也会颇受打击的。
但这种情绪的失落确是不符合我对自己的要求的,就像下面将说到的神社栎木的篇章,往往是都明白、做不到。既是凡人,倒也不必苦恼于此。我曾建议年轻人多去看看原文,至少要原文和解释对照着看,每一篇解释或讲解,都是他人的主观观点,也许并不符合你自己对原文的理解。我们不搞训诂,当然也没有这个文化深度,我仅仅是站在一个普通人的角度,无论理解为什么意思,无论是否是作者真正的想法,都不要紧。只要有所感触、引发思考,就不算白读。若能应用到生活工作,改善心态,那就善莫大焉。
因此我将篇章拟名为臆解,纯属自身臆想,落以文字,记录下来。至于是否符合网友观念,是否对大家有所触动,则是“得之所幸,失之我命”了。
简单说一说初衷,若某日惰性发作,断更太久,拿出来看看也许还能继续下去。第一篇选择的是我最喜欢的片段,也是确对我的心态和生活有正面影响的文章,分享给大家。
在《庄子-内篇-人间世》中,老人家讲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我们先看看原文:
匠石之齐,至于曲辕,见栎社树。其大蔽牛,絜之百围,其高临山十仞而后有枝,其可以舟者旁十数。观者如市,匠伯不顾,遂行不辍。 弟子厌观之,走及匠石,曰:‘自吾执斧斤以随夫子,未尝见材如此其美也。先生不肯视,行不辍,何邪?”曰:“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以为舟则沉,以为棺椁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以为门户则液瞒,以为柱则蠹,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
匠石归,栎社见梦曰:“女将恶乎比予哉?若将比予于文木邪?夫楂梨橘柚果蓏之属,实熟则剥,剥则辱。大枝折,小枝泄。此以其能苦其生者也。故不终其天年而中道夭,自掊击于世俗者也。物莫不若是。且予求无所可用久矣!几死,乃今得之,为予大用。使予也而有用,且得有此大也邪?且也若与予也皆物也,奈何哉其相物也?而几死之散人,又恶知散木!”匠石觉而诊其梦。弟子曰:“趣取无用, 则为社何邪?”曰:“密!若无言!彼亦直寄焉!以为不知己者诟厉也。不为社者,且几有翦乎!且也彼其所保与众异,而以义喻之,不亦远乎!”
古时的字词和语法都和现在大不相同,几千年来的学者不断地研究才让我们能够看懂两年多年前的文章,若真拿出当时的原件,我可是连字都不认识。我们不考虑版本的差异,以上是我在网上随意复制的一段,目前流行于世的大多就是这样,我们来一起读一读,我也稍微说说自己的臆想。
齐国有个匠人,名为石。这人大概是木匠,很有名气,是个特别厉害的木匠,而他发生的这件事也许是当时的民间传说,亦或者是庄子的想象,毕竟他的梦,除了他自己,谁也不知道是真是假。
这个名石的木匠带着弟子们到了曲辕这个地方,看见一棵神社中的大栎树,然后就形容这个树多大啊,比山还高,树荫覆盖几亩地那么大。来看这个树的人都像现在的国庆景区一样多,但是这个木匠看都不看,脚步都没有停下来。神社里的大树,特别是寿命很长的,会被老百姓当做树神围观和膜拜,现在还有很多地方也一样。
这让我想到一个故事,说是两块石头,一块被切了几刀做了上山的台阶,一块受尽千雕万琢成了石佛。于是第一块天天被人踩在脚下,另一块每日受人香火供奉。这个故事寓意是说要得到高的地位、受人尊敬,就得受尽苦难。后来出现一个有才的网友加上了续集,第一块石头问:“那你问问厨房里的砧板,你怎么说?”成了石佛的石头哑口无言。
这个神社的栎木后来在梦里跟木匠说:“且予求无所可用久矣!”意思是我从小就是追求没有用啊。没用所以寿长,但也是因为它生在了一个好地方。不然哪来的香火?哪里能够成精托梦?要是生在普通人家的窗外,挡了阳光了,有用没用都会被砍掉。上面故事说的两块石头,还有砧板,苦难和轻松也都不是它们自己的选择,你又怎么知道成了石佛的愿不愿受苦?怎么知道成了台阶的想不想受难?
万物皆是,还好人有选择。当然也不是事事都能选择,有的家庭好,有的家庭差;有人天生就聪明,有人脑子总是转得慢一点;有人长得好看,有人就显得平凡。这些都没得选,但后期还是有选择的机会和改变的可能。一块石头,切了几刀做了城墙,多少年后,也许也能成为文物,供到博物馆受人瞻仰。一棵神社里的树,自己不好好长,长得歪七扭八也可能会被砍掉。
所以选择很重要,人生如果像个游戏,每一次选择都会引起不同的剧情,一步一步导致最终的结局大不相同。可能性是有的,所以要有志向,志向必然与付出相对应。先要看清楚自己,能吃多少苦,能受多少白眼,即使生为神社之树,一生也是战战兢兢,每一次分支都要恰到好处,才能最终成精化神。
刚才说的远了,确实对这棵栎树生对了地方有所感叹,让我们看看很多有名的古人,大多也和出生有很大关系。这种想法未免消极,但世间大多数确为凡人,贡献者一点点GDP,在历史中仅仅为一个数字的几亿分之一。但不管怎样的人生,就自己而言都是百分之百,生为大多数,也就甘为大多数,往往会看到其他的风景。
回到正题,木匠对这棵大树看都不看,他的徒弟们就跑过来问啊,说:“我们从跟您老人家学艺开始,从没见过这么完美的材料,老师您看都不看,脚步都不停,为什么呢?”木匠的回答有些不耐烦,仿佛在嫌弃自己徒弟学艺不精,分不出有用之木和无用之木,他回答说:“行了,别说了。这是棵散木。做船会沉,做棺和椁很快就会腐烂,做生活器具会很容易坏,用来做门窗则会出水出油,用来做柱子则会生虫,是不能做东西的树木。没有一点用,所以才长寿啊。”
这里的用不是树自己想要的,是被人类拿来用的。庄子在这里给后续埋下了伏笔,先是人嫌弃这个树,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没一点用,所以活得长,都没人去管它,也没有人要它。
这里说是“散木”,很多人解释说是木质疏松之树,我们还常常将一些无拘无束、玩世不恭的人也叫散人。难道散人是骨质疏松的人吗?
我这里还是写的“散木”,我觉得这个词就很好,不需要再解释。你认为它疏松也好,认为它有所映射也行。“散木”对我而言,不仅仅是疏松那么简单,更体现了一种内在的气质,气散形聚,无知无觉。这是树的好,人是体会不到的了。
这一段写的就是木匠怎么说这棵栎树没用,简直是要多没用就有多没用,看都懒得看一眼,发自身心的鄙视。就像有人鄙视某某赚钱少,鄙视某某那么大年纪还没结婚,鄙视某某宅在家不出门,等等。
同一个鄙视,应对确实不同,我们要能做到栎树这样自信、坚持自己道路的话,我相信这一生即使不成功,也能不悔此生了。下面我们就看看栎树是怎么回应的。
名石的这个木匠回去睡觉了,睡着了栎树就到他梦里找他,对他白天说的话很是生气。
为什么生气?不生气干嘛去托梦找他,真能不理闲人语,那境界才真是高呢。估计栎树被当做神树久了,养成了一股傲气。天天受人瞻仰朝拜,哪被人这么骂过,不服气,就去找木匠理论。这就跟人一样了,说明它真的成精了。
这显然不算是真正得道,只能是当地一个小精怪,上不得台面成不了仙。但庄子必须这么写,不然谁来说明他的人生观?我们不要纠结,看看这棵栎树在梦里是怎么说的。
你拿什么跟我比较啊?拿那些普通可用的树吗?那楂、梨、橘、柚都属于果树,果实成熟就会被打落在地,打落果子以后枝干也就会遭受摧残,大的枝干被折断,小的枝丫被拽下来。这就是因为它们能结出鲜美果实才苦了自己的一生,所以常常不能终享天年而半途夭折,自身招来了世俗人们的打击。
你看栎树多愤恨啊,说起那些果树多惨啊。仿佛在为其他有用的树鸣冤,也是在为自己的“无用”找到最合适的借口。当然他这种观念早已深深植入自己的意识,否则也不可能长寿到成精。
我们刚说到栎木的自信和战战兢兢,简直是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求生的信念确实坚定,但产生信念的途径确是不佳。一是惧怕,二是自恃高明,这一点我们下面会看到。但是对于树来说,它的做法并没有错,庄子是站在万物有灵的观念下写作的,如果树木皆有灵,其他树还都要向栎树学习呢,比如我们常用的建材树木,早知道就长得弯弯扭扭,就不会在成年时就被砍掉嘛。扭得有意境,还会被当做风景让人观赏,风风光光活到寿终正寝。
但是从群体上来说呢,却不是这样。人类所有种养的物种,均让其种群数量和分布都扩大了很多,例如小麦和水稻,如果不能吃,能有这么大的个体数量吗?能分布到世界各地吗?能有人精心育种、施肥吗?就像人类,如果人人自私没有人甘于奉献,又怎么能将世界发展成现在的样子。
稍稍批判了栎树的言论,但还是要肯定它的坚定信念的。物种个体数的庞大对种群延续最大的好处就是多样化和容错度高。如果有一小部分人向往栎树的人生观,专注自己,以无用求心静,以无用求长寿,也是无可厚非的。像我以前说的,欲望大的努力去奋斗,欲望小的过好自己生活。两不妨碍,没有对错。
下面我们接着看栎树接下来是怎么说自己的。
各种事物莫不如此。而且我寻求让自己“无用”的办法已经很久了,几乎被砍死,这才保全住性命,无用也就成就了我最大的用处。假如我果真是有用,还能够获得延年益寿这一最大的用处吗?况且你和我都是“物”,你这样看待事物怎么可以呢?你不过是几近死亡的散人,又怎么会真正懂得散木呢。
看,栎树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呢,也差点丧命才学会“无用”。还因为木匠说他是散木,反咒木匠是快死的散人。这多么像一个小孩子的说话啊,挨了骂先证明自己是对的,还要找机会骂回去。
所以成精有个什么条件?必须要有赤子之心,符合天道,没有小孩一出生就是恶的,刚修成精的妖怪开始也是充满好奇却没有恶意的。那些坏的妖怪都是有意识之后慢慢变坏的,像小孩没有教育好一样。要是一个什么动物,老是被人类欺负,想要修炼成精去报复,那是修不成的。
栎树觉得长生是大用,其他用就是小用或者说是有害的用。我们来谈谈这个问题,现在国企或者机关往往有这么一个怪现象,能干的人累得要死,不做事的人却悠悠闲闲,劳累有所回报还好,却还有些提拔机会因为太能干领导不放而错过了。于是能干的人也慢慢变成老油条,又是新进的年轻人做事,一代代循环不止。
能干即是有用,反而对自己不利,不做事是没用,却也每天浑浑噩噩。“有用”或者“无用”,当然要看站在哪一个角度。对自己还是对他人,对家庭还是对社会。努力工作往往冷落了家庭,每天修身养性往往对社会的贡献就少一些。
并没有那种生活方式是错的,确都要充实和幸福才好。工作辛苦,看到成绩再苦也值得,过着奋斗得来的优越生活,繁忙又满足;事业清闲,也能追求一些所谓的“高级快乐”,提升自己来获得充实而不虚此生。
单纯的命长是没有意义的,生命重要的往往是质量而不是长度。
下面我们看看木匠最后的评论。
木匠醒来后分析这个梦,弟子说:“他的目的是没有用,何德何能成为社树受人香火呢?”木匠说:“嘘!别说了!它只不过是寄生在这个地方,却被不了解自己的人的辱骂和伤害。如果它不做社树的话,它还不遭到砍伐吗?况且它只是用来保全自己的办法与众不同,非要用常理来了解它,可不就与真意相去太远了吗!”
看到这里,这一节就结束了。我们看到木匠醒来还是有些后怕的,他说:“密!若无言!”好像怕栎树再来找他一样。又对栎树产生了一些同情,我相信木匠还是理解了栎树。弟子不理解,却要谈公德和付出。这与真意确是相去甚远了。
栎树成为社树,一是生得好,长在神社里,当然也有可能是树大了才建的神社,不得而知;二是无用,不能成材,才能不被理会容其慢慢长大;三是无碍他人,我们回头看看原文,有“其高临山十仞而后有枝”一说,就是比山还高十仞的高度才开始分支,我们相信若是栎木有灵的话,必然是先努力长高,再分支散叶获取阳光,这样就不会阻碍人的行走和活动。
不能理解,妒其好运,佛却说“前世因,今世果”,无论真假,倒是只可羡不可诅。
我看庄子,最多的就是这一节,也是感触最深。其实有用无用,半分靠运,半分靠博,不可强求。只是做好分内之事,少些执念,坚守本心,随遇而安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