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n’t Limit Yourself职业不设限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是一个极其内向的人,因此在读教育硕士阶段我给自己的职业定位是“我要扬长避短,不站讲台,专注做课程设计”。导师Larry在听完之后用他那蓝色的眼睛看着我,说:“you are so young; you never know what you can be in 20 years. Don’t limit yourself.”最近公司开始重点关注员工的职业发展,出于职责需要,我投入更多的精力来探索和分享这个主题。而讽刺的是,事实上我自己正在职业发展的瓶颈中努力探索出路。此时,Larry的话又浮现在脑海,让我开始反思。
我看看身边,所谓混得最好的同事在做CEO,还有人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当亚洲首席代表,也有人为了积累工厂项目的经验硬是把自己从市中心搬去了鸟不拉屎的乡下,而最近最让我感慨的是大学同学的经历。她在大学毕业后去日本工作三年,被日本公司派到中国市场开创品牌,运营落地后又自己和partner去二三线城市开创自己的业务,现在回来上海说:“我想用一年的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用已经有的人脉和资源。如果不行就回去打工,如果给人打工就找个环境好的地方。”在她的眼中已经清晰地看到自己的优势与劣势,知道如何整合身边的资源和找到新的商机,还有满满的自信——不管去哪,我都能找到不错的工作。我一边心里有点忐忑为什么我身边的朋友都有一颗“说走就走”的心说不定哪天就离开了上海;也同时佩服她们,这才是真正的职业发展——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可雇佣性,在任何的环境中都拥有出众的竞争力和不可代替性。
上次出差成都,除了热辣的火锅,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我们的导游。只要他在一个景点前讲上个三分钟,就能不断吸引其他游客,硬是把我们10个人的团带成百人大团。他对每一个旧址的历史了如指掌,说起故事如数家珍、旁征博引,野史正史起源演变无不信手拈来,而且风趣从容。我不禁怀疑现在的导游都到这水平了吗?果然,无意中了解到,他是川大历史性的教授,平日上课,周末就出于爱好来弘扬巴蜀文化。这也给了我极大的启示:他在历史学界不一定是顶尖的学者,但在导游中却是出挑的一把好手,墙内开花墙外香——把本职的积累转化为副业的优势,另辟蹊径,说不定能收获更好的风景。
成都的思考在朋友圈一发,就有同事说trainer就是想得多。其实,这和我近期一直思考自己的职业发展有很大关系。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我渐渐发现对自己的认知是在不断深化和扩大的,时不时能看到自己没有想到的一面。我曾以为我应该坚守后台多做分析与设计的工作,但是当我站在讲台将一片嘈杂讲到渐渐安静,听众的神态从挑衅到疑惑再到屏息凝神到恍然大悟继而恋恋不舍,还伴随着持久而热烈的掌声,我感受到了站在台前的幸福感,也惊讶于自己不曾想到在这方面的能力。而将讲话落成文字后,又有同事朋友告诉我这是“gift”,鼓励了我,我开始尝试用文字来记录自己的想法,也许能开出新的路。我们不一定像自己所认为的那么了解自己的喜好和长处,这需要去尝试不同的领域,去体会去感受;也需要别人给的反馈和强化。我记得大学就业指导中心的小册子上有一句话:当你找工作时,就要像找男/女朋友一样,告诉身边所有的人,让他们一起帮忙。而探索自己的职业方向,也像找终身伴侣一样,需要不断了解自己到底适合什么,需要重要的人给予分享。
之前六六的一篇文章谈到就算拿着两千的薪水也要做出两万的范儿,对我也有很大的触动。有种心态是“公司才给我这么点钱还指望我能做成什么样啊?!”其实,这就被酬劳限制住了自己。我在上一家公司主动提出义务为公司做newsletter以定期给客户进行市场宣传,独立完成了材料的收集编撰排版设计校对和发送。所以我今天可以很有体会地告诉intern,即使是做最简单的内刊,我们也不是仅仅做他人信息的搬运工,而是作为一个编辑来看待处理内容。工作可以是一项一项的任务,也可以是自己的一个又一个业务,区别只是我们把自己当成了执行者还是负责人。
在整理了思绪之后,虽然我还没有找到一条确定而清晰的职业发展路径或者说直接的下一步,但是我对未来有了乐观的态度:职业可以是自己创造的也可以在别处只要我有能力和底气,不必攀登金字塔的顶端也许“少有人走的路”才是我的归宿,我能在不断尝试新领域和扩大自己经验圈中更深地了解自己潜藏的动机和能力,在日常的工作中比要求的多做一点……前两年职业发展月开幕式我们辩论了职业发展深度为王还是广度为王,今天要我看来,职业发展,只要能把自己的路走宽,能享有更多选择,能有本事锁定“心动”工作,能在一个位置上不可替代,那就是不言而喻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