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许知远对话李诞》
谈一个词——自洽。
谈话前一个小时,许知远和李诞在探讨自我和世界和解的过程。在许知远不断进攻的疑问中,李诞剖析自己是个妥协懦弱的人,做不到自洽。知识分子心中都有个理想国,较之现实有许多差距。当看不到现实创造出的价值时,你所做的选择往往在自我认知中代表着妥协,理想国将逐渐解析崩塌。我对世界是敬畏的,一个人无法在精神世界中构建一个比现实世界更伟大的运行。知识分子得承认自己的渺小并从容认知它信任它创造它,许能抵达自洽。
谈《许知远对话李诞》讲一个词——焦点。
对话的焦点。这场对话中间一段强力聚焦在李诞的内心表达中。这是文化人犯的通病?太关注人心人性人的自我表达。在李诞对自我理解的表达中,常常词不达意。自我本身是一个构建过程。认识自我是一个不太合适的概念,不如去认识世界吧。
讲一个现象——消费情绪。
脱口秀之类的语言系统类节目,消费的是人的情绪。情绪消费是否值得表彰?我不愿意消费我的情绪,更愿意创造情绪。过度消费情绪明显会带来麻木感,李诞在之后的谈话里也验证了这个看法。
谈喜欢的艺术家——库斯图里卡。
这类人让自己舒服让别人舒服让世界舒服。他们气质舒缓,创作愉悦,知世界而不背世界。如果人也有审美,那这类人就符合高级审美。
谈艺术表达与接收
许知远谈及当代语言系统,大众只接受并且听见单一的发声形式。高晓松谈及艺术,认为最不加润色的文字才是真艺术。这个时代的特色,如是那当代人离真正的艺术就越来越远了。抱疑。在咖啡馆前弗拉明戈的表演,让我深感艺术的生命终点是流行起来。不被流行的艺术是否具备真正的价值?在lalaland中爵士是被放逐的艺术,但回归当下,它终于用新的形式站上了时代舞台,说它是咖啡馆里的流行乐一点不过分。人类天性苛刻又包容,艺术需要的只是合适的舞台吧?许知远的愤怒其实可解。他的单向街以及孵化出的团队,都站在了时代的前沿。不够从容,恰巧是因为他脱离大众,没听见认可的声音。他算是被年代感隔离开的创作者,与艺术家一步之隔。回来说,艺术表达与接收,中间似乎需要合适的形式。
追求真实又沉缅在假象里的李诞
照李诞自己的话来说,他欣赏的高晓松、蔡康永、库斯利图卡都是真实有能量的人。他们感知世界并将自己的力量反哺在真实中,并获得成功。在谈话的第三小时,李诞表达出了自己的活法,把真实包装起来。大众喜欢剥开包装盒吗?李诞是聪明人也是矛盾人。他追求最终表达真实的自己。追求真实又沉缅在假象里的李诞,他是个成功的大众翻译,他对自我的构建逐渐沦落到大众定制的标准里。这场对话到第三小时末,让人更加感受到少数派的真实,来自许知远的真实。人需要积累,知识、审美、自我、敏锐,积累的方向是许知远,而不是李诞。而表达是技巧的。
谈《许知远对话李诞》一场主导几番轮换的战场
主战场从许知远到李诞,最终又回到许知远。谈话进行到了第二天早上,第四个小时之初。许知远选择了一个书屋,李诞在迅速调整自己的状态。和昨晚的餐桌对话相比,李诞带了点紧张感,而相反许知远更加自如了。
再回到艺术的形式
脱口秀在技术性上是拉近了知识和人的距离,目前似乎所有带表演的表达形式都是为了拉近艺术和人类的距离。包括高晓松的晓说、吴晓波频道等等节目的热播,在表明的是大众对知识的渴求,“让知识流行起来”。消费升级审美升级。这算是时代的进步了吧。升级的过程无疑需要过渡,脱口秀许是过渡的一种形式。
一个词——分寸感
许知远夸李诞脱口秀的分寸感特好。在谈话的末尾,许知远希望通过李诞接触到千禧一代人的想法。许知远对对话过程中李诞颇具主流的表达方式表达了质疑。为什么马东更具分寸感?也许马东更懂得活在镜头的世界里吧。当代人时时刻刻都活在镜头里,朋友圈、头条等等网络环境,在网络的镜头里,所以大部分人都带上了自我保护的色彩。也许敢于表达自己已经变成需要勇气的事了。
第一次看十三邀,第一次接触许知远,很是感受对话的魅力,推荐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