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17外卖骑手的高流动性
可能有朋友还记得,在2017年之前,外卖并不是只有美团、饿了么两家竞争,还有别的玩家也在试图打开市场,比如百度外卖。
今天我们所熟知的外卖业态,基本上是在2017年的“价格战”之后,百度外卖被饿了么以五亿美元价格收购,然后才稳定下来的。
事实上,除了选择平台的减少,还有一个作为消费者很难体验到的层面,那就是不同的雇佣模式,比如带有底薪的直营模式基本消失,如今成为主流的外包模式才促成了骑手群体的大规模扩张。
为什么外包模式最终会胜出?
一方面,到2017年时,外卖平台不断烧钱扩张市场,需要尽快实现IPO回血,轻资产化运营势在必行;
另一方面,随着市场不断扩张,加上全国各地劳动市场生态复杂,维持直营团队的管理成本越来越高。
基于经济考量,外卖平台最终选择了劳务外包模式。
由于没有稳定的劳动保障和用工规范,所以此后的外卖骑手都被当成了临时的、短暂的工作;
而这就决定了骑手会成为一个流动性很高的行当,甚至有一些地方骑手一年内的离职率高达70%到90%。
他们的主要工作实际上就是“堆人头”。
为了适应平台的快速扩张和骑手的频繁流动,外包的劳务公司一直处于“堆人头”的状态之中。
这些劳务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就是“运力”,换句话说就是骑手的人数。
平台甚至会在后台监控每个站点,如果站内每人接单数量太多,就会被认为运力不足,强行下发招募骑手的任务。
而中介公司能找到的骑手越多,越可能达到平台定的绩效要求,越能说明自己的管理和运营能力。
“如果平台公司是条八爪鱼,那么中介公司就是八爪鱼触角上的一个个吸盘,他们伴随着平台业务的扩张而四处游走,激励去‘吸引’并‘捕捉’路过的劳动力人口。”
总之,平台和中介往往都希望加强运力,多“储备”骑手,而骑手则会觉得人多影响自己接单的数量,利益并不一致。
具体怎么拉人呢?
首先是到处张贴广告,电线杆、垃圾桶,乃至骑手的餐箱上,经常都能看到招聘骑手的小广告。
一个曾经在劳务中介公司负责拉人的访谈者说,他们的张贴大军晚上12点出发,公共场合都不放过,能贴的地方都贴一下,他们也不怕小广告被撕掉,要的就是曝光率。
这些广告大多也都强调收入高、自主权高,比如孙萍在陕西渭南就看过一个招工小册子,上面有很多话很“扎心”,直击小城生活的“痛点”。
比如“房贷车贷和外债:你干与不干,账都在,加入我们,收入高还得快”;
还有“工作不体面:脸面与金钱你自己选”等等。
不仅如此,到人手紧张的时候,中介甚至得直接高价“购买”骑手,或者说给“介绍费”或者“人头费”。
外卖配送有季节上的淡旺季,天气暖和的时候人多,冬天则会缺人。
一个站长就说,他会让老骑手拉人,拉到一个新人给6000元,干满三个月可以拿钱,新老骑手自己可以商量着分。
孙萍还发现,站长、骑手为了拉人,往往会从老家介绍新人过来。
根据她的调查,依托老乡或熟人关系成为骑手的人数,占到了七成之多。
再有就是“忽悠”,让招聘公司把没有投递这个岗位的人,也安排去外卖站点试试,有些人就稀里糊涂地签约了。
总而言之,为了保证外卖市场不断扩张的同时还能保障平台的配送服务,劳务中介也在不断寻求增强“运力”,形成了强大的拉力,吸引着人们加入平台经济。
即便是推力、拉力都很强,实际上平台和中介总是面临着用工荒,因为骑手们来了又走,很少停留太久。
想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就得更加深入地了解骑手的工作状态。